“褚庭长你好,我刚刚调解成功了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但是当事人有点顾虑,担心我们出具的调解协议书没有法律效力,我想申请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员凌云放下电话,告诉当事人:“明天下午一点,法庭会指派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书进行依法审查确认,请你们准时到场”。
这是金山区吕巷镇人民调解与金山区朱泾法庭对接的一个镜头。
从吕巷镇获悉,近年来,该镇全面推进村镇“枫桥式综治中心”创建工作,在村镇综治中心开设信访、人民调解等“8+X”窗口,建立“一站式群众接访”、“一条龙”来访服务、“一体化”问题调处的新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矛盾纠纷等问题处理多元参与,取得了良好成效。
“本以为这件事需要打官司才能解决,没想到在综治中心就处理好了。”在镇综治中心接待室内,田嘉康律师正在“坐班” 接访,为来访群众解决涉法涉诉难题。颜圩村王先生对非洲猪瘟强杀扑杀补助政策存在疑义,通过律师耐心解答,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最终一次性解决。来沪人员盛某、张某等多人集体上访反映企业拖欠工资,在律师和区劳动监察大队的协作配合下,经过调解,最终如数拿到了久违的工资。
据了解,不少被称为“烫手山芋”的信访难题因律师的“坐班”接访得以有效化解。作为镇政府专职法律顾问,田嘉康律师团队不仅要参与每周三的信访接待,为信访群众“问诊、把脉、开方子”,还承担着镇调委会和人民调解工作室职能。近年来,吕巷镇在“村村都有法律顾问”的基础上,聘请政府专职法律顾问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引导群众依法信访,疏导涉法信访等工作,实现律师调解无缝对接,助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为迅速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矛盾纠纷问题,吕巷镇全面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立矛盾纠纷化解“七个无缝对接”工作机制:对群众来访,综治中心大厅一站式受理,根据信访反映的矛盾纠纷性质,人民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矛盾纠纷调解,实现“访调无缝对接”;向属地派出所派出人民调解员,及时化解非警务类110矛盾纠纷案件,实现“公调无缝对接”;与法院合作,开展人民调解协议法律确认,提升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和执行效率,实现“诉调无缝对接”;通过聘用法律顾问,让律师参与周三领导接访和疑难矛盾纠纷调解,实现“律调无缝对接”;在综治中心开设心理疏导站,整合镇社工资源,3名国家二级心理师入驻,参与疑难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实现“疏调无缝对接”,心解事了;充分运用平安省际边界“十联”工作机制,开展跨地域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毗邻合作,区域共治,实现“边界联调无缝对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指示精神,开展非诉村居创建工作,与浙江省平湖新埭镇“无讼源”合作,推进“无讼”文化,强化“无讼”理念,实现“非诉与无讼无缝对接”,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跨界治理一直是区域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吕巷镇同新埭镇接壤,不仅民风相近、语言相通,而且往来密切,常出现治安纠纷、管理矛盾等问题。为推动沪浙边界长治久安、协同发展,沪浙边界“娘家人调解室”在吕巷镇蔷薇村应运而生。
蔷薇村盛小妹是平湖市新埭镇媳妇,因身患残疾享受国家专项补贴。长期以来,其补贴资金都由蔷薇村的哥哥代领,由此引发了系列家庭矛盾。在新埭镇“夫家人”找到蔷薇村“娘家人”后,蔷薇村及时启动了“娘家人”调解机制,来自吕巷镇蔷薇、夹漏村和新埭镇兴旺村的调解员,会同各村有威望的老人共同出面劝导,调解纠纷,讨论解决方案。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起跨省矛盾纠纷事件最终圆满解决。
娘家人工作室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利用两地平安边界建设“十联”机制搭建的工作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经验、通报情况、研判矛盾纠纷等,实现边界联调,进一步提升沪浙毗邻边界治理能力。
作者:许丽俐 薄小波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