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外资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54.4亿美元,折合343亿元人民币,其中21个投资超过1亿美元……2022年度首次外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下午举行,外资大项目热气腾腾、意气奋发。
透视这些签约项目,它们重点聚焦上海“3+6”重点产业体系,37个项目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时尚消费品等重点发展产业,涉及投资额达35.2亿美元。这都充分表明,上海继续成为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优势更足,聚焦重点产业体系频频发力
在53个项目中,生物医药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重点项目特别多。“今年,再鼎医药将增资1亿美元,主要用于张江研发中心的升级。”再鼎医药首席运营官阎水忠在签约仪式前,向记者透露了下一步计划。这些资金都将实打实用于公司的抗肿瘤、抗感染、自体免疫等早期创新药研发等,也有部分应用于新的项目启动,“对医药产业来说,研发是重中之重,前期投资大、周期长,我们希望在中国研发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的创新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其实,再鼎医药的名字就暗含与上海的缘分——代表着公司创始人第二次选择上海进行创业,信心则来自上海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阎水忠感触很深,比如,为了让企业更快用上先进的试剂和仪器,海关等部门简化报关流程、缩短进出口时间;医药产业监管政策调整后,市药监局主动为企业“补课”,让企业少走弯路……从一桩桩小事中,企业实实在在体会到政府部门的用心和贴心,在上海放心安家。企业预计,到2025年,上市产品可达15个、临床研究项目超过50个,远超现在的规模。
同在生物医药赛道的安诺瓴路药业(上海)有限公司,于近期落户临港新片区的生命蓝湾产业园,此次签约投资金额为2.5亿元,主要用于研发生产平台。公司首席执行官姚树元表示,企业看重的是临港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和环境,“因为与一般药品相比,公司所研发的细胞治疗产品需要更特殊的生态环境,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落户不久,企业就体会到了一次“浦东速度”。他坦言,公司所需医疗器材的进口审批速度都在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以内,这让我们的投资项目能够实现快速落地、高效发展,“我们对在临港的长期发展非常有信心,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
昨天来的不少企业是“老朋友”,但业务却是“新面孔”——企业把发展的“第二曲线”和“潜力项目”都放在了上海。今年1月26日,毕马威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沪成立,主营业务包括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大数据服务等,以更好地赋能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和政府部门。“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毕马威正大手笔投入布局。”毕马威中国副主席杨洁表示,企业将在上海建立包括架构工程师在内的高端本土人才梯队,积极拓宽在上海的业务发展边界。
能级更高,把上海放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
卡尔蔡司集团今年一口气准备新设两家中国控股公司,分别是卡尔蔡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卡尔蔡司医疗技术(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前者主要负责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领域的投资,后者则负责在医疗技术领域的投资,总共增资6000万美元。
从这两家新设企业,能看出企业对上海的重视程度。蔡司集团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兼数字转型官克里斯汀·马丁(Christian Martin)介绍,相比现有的贸易和制造公司,这两家新企业有更高的投资级别,将大幅提高中国在集团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高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来自德国的豪迈集团同样为总部能级提升做足了准备。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强大信心,集团去年在中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战略整合,随后在松江经开区投资设立豪马格(中国)机械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在中国的管理型总部。豪马格(中国)机械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彼特·雷格纳(Peter Legner)表示,未来企业拟申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加大投资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经过12年的苦练内功,此次上下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一口气增资8000万欧元,用“翻开新篇章”来表达这个生活艺术品牌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布局的信心。企业首席执行官兼创意总监蒋琼耳透露,去年企业已经在上海虹桥机场、前滩太古里连开两家门店,今年还将有新的突破,不仅将在2022秋冬上海时装周期间进行首发首秀,更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安排也会着重倾向于上海。此外,今年企业还将在巴黎新开一家showroom,通过当代设计和时尚对话,“我们不仅要做大中国市场,也希望将上海作为布局全球的一个窗口。”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新设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实际使用外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实际使用外资225.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再创历史新高。去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分别达到831家和506家,截至去年底,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90个。
作者:徐晶卉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