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最好的营商环境。
超大城市上海,市场主体丰富活跃,更关涉着产业链、投资、就业等经济社会生产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看,盘活市场主体的资产和要素,激发它们活力,就是为经济运行注入强劲动能,保障社会大局平稳。
破产企业体面、合规地退出市场,盘活相关价值和资源,也是为了让它们有机会更好地回来——作为受理相关案件的专业审判机构,上海破产法庭昨天召开成立三周年发布会,三年来,法庭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助力最优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破产审理的市场化、法制化、专业化、信息化,通过破产重整、和解制度等制度创新,挽救危困企业,精准服务“六稳六保”。共计受理各类案件5129件,审结3795件;依法清理债务超过1900亿元,促成45家企业重整、和解成功,盘活资产近90亿元。部分经验获最高人民法院肯定并予推广。
“通过破产重整全面解决企业债务危机,帮助中小企业‘起死回生’,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充分体现破产审判在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中的重要职能。”上海破产法庭庭长俞秋玮这样感慨。
这家专管“破产”的法庭,在市场主体眼里成了“主导重生”的法庭。
重整不停业,差点被拍卖的购物中心“逆袭焕新”
三年前,上海破产法庭挂牌成立当天,法官刘琳就接到一个颇为棘手的案子。一家位于中心城区3.68万平方米的综合购物中心,因管理不善、环境设施老化等原因资不抵债,其母公司涉及诉讼、执行70余起,对外高额负债上亿元,无奈向法庭申请重整。
长达2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购物中心里一些热门铺面早已用出售回租的方式更换了不同业主。要实行重整,这座购物中心便面临被拍卖的命运。一时间,债务人和众多小业主以及150余家商户之间的气氛变得剑拔弩张。
在保持重整不停业状态下,上海破产法庭厘清众多主体之间的权益和诉讼争议,招募投资人拟写重整计划草案,多次组织由管理人、担保债权人、投资人和中小业主等主体参加的协调会,就部分关键性问题达成一致。
“整个重整方案制定非常灵活,将十几户小业主的债权单独成组来表决”,尽管小业主也属于普通债权人,但破产法庭认为,制定小额债权组并采用分类清偿方案,有助于整个购物中心的统一经营管理,更为将来购物中心的改造回归埋下伏笔。重整申请提出至今,购物中心维持经营状态,90%的商户通过逐步换签方式平稳过渡,一个涉及外观、内部装潢乃至周边规划的整体改造方案也已出炉。“一个老旧商场将整体‘焕新’,关键是盘活了区域优良资源,也对周边商圈有了积极带动效应。”法官刘琳说。
挖掘价值,遭遇意外的小企业“浴火重生”
一场意外大火,烧毁上海某环保企业全部经营设备及财务资料,几乎断送企业前程。因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提出破产清算申请,上海三中院依法裁定受理。
深入分析企业破产原因、充分挖掘重整价值,这是上海破产法庭在裁定案件过程中较为重视的一环。本案中,管理人调查后发现,这家企业在遭遇意外之前,客户稳定、口碑良好,且该企业名下的环评及排污许可证资质具有一定稀缺性与市场价值,如若简单清算了之,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损失会比较大。
在上海破产法庭合议庭指导下,本案由破产清算转入重整程序,法官依法裁定进行重整。重整计划最大程度恢复利用公司优质资源及经营资质,实现社保债权100%清偿,普通债权人清偿率从破产清算状态下的19.9%大幅提升到46.4%。利用重整机会,债务人企业还迭代设备引进了全新清洁能源净化环保设备,实现绿色能源清洁生产,达到了环境保护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并新拓展了十余个就业岗位。
刀刃向内,从改革和创新两端发力提质增效
破产案件普遍有审理周期长、程序性环节多的特点。
破产法庭成立后,一方面刀刃向内,改革机制,通过内部挖潜实行立案诉服“一站式”管理,受理数量同比上升41%,建立常态化案件质效管控机制、法官绩效考核机制,推进审理效能和社会影响的进一步向优。比如,先后制定了26项有关审判及审理的制度文件,三年办结的破产、公司强制清算两类案件最短用时,从以往的逾百天缩短为仅36天。其中,运用破产和解程序灵活简便的优势,促成28家中小微企业从破产清算成功转为和解,帮助企业化解债务危机、摆脱困境。这一工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肯定,并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同时,着手研发网债会等系统,针对执行阶段周期长、程序多对《破产法》实施成效带来的实际影响,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增设非现场申请立案服务功能,创新尝试在线申报债权。2020年以来,上海破产法庭92.5%的债权人会议通过在线形式召开,仅节省的线下会议纸质材料就超16万份,极大地降低了会议程序成本。该经验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并予以推广。此外推行网络拍卖大大提高债权清偿率,也尝试运用债权自助申报系统提高审核效率。
作者:周辰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