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上海的一张“码”——“随申码·场所”(后简称“场所码”),实现了疫情防控时期人员流动的精准到人、精准到时、精准到地点,而所需成本近0元。截至3月18日,全市场所码已累积扫码超1亿次。在全市率先推行“场所码”的普陀区,扫码数量也突破了500万,日均扫码量近20万。
3月初,普陀区一“码”当前,在全市率先铺开了“场所码”的推进工作。从3月2日,以区内长征镇为试点推广场所码,到3月7日区政府办公室发文正式通知全区铺开,3月8日,全区32个菜(市)场,35个大型商场、卖场,26处科技载体,实现了“场所码”全覆盖。
“场所码”在原上海市“随申码”的基础上,实现了动态数据的录入和抓取。市民通过微信、支付宝或随申办的APP进行扫一扫,即可实现亮码、实时打卡的一体化功能。
“扫码更方便!”习惯到泰山盛怡菜场卖场的张阿姨告诉记者:“我以前要点好几步才跳出来随申码,有时候几天不用,再亮码还需要人脸识别,年纪大了真的记不住步骤,现在我只需要打开微信,点击扫一扫就自己跳出来了,对我们老年人而言真的是方便太多了。” 据介绍,自3月8日,泰山盛怡菜场菜场首次推进“场所码”以来,扫码量持续上升,从首日的几百人次到3月13日,已达到单日2091人次。
不仅如此,“场所码”对楼宇园区而言,还意味着零成本的“防疫神器”。
地处真南路上的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在使用“场所码”之前,一直是通过自己研发的小程序进行预约登记,再结合门岗人工查随申码、测温的形式做防疫管理。“按照申请电子手册,我在一网通办的PC端进行申请,通过审核后,再打印出来贴在门岗就可以了,操作简单不说,无需采购新设备,几乎零成本就实现了智慧管理、精准防疫。”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仅管理方受益,园区的企业员工、访客也都给出了好评。“疫情防控有需要,之前访客来要手工填不少信息,身份证号、电话号等等,很多人不乐意的,尤其是身份证号这类隐私。”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使用“场所码”之后,不仅满足了防疫要求,也无需填写个人信息,保护了个人隐私。
“场所码”看似一个“码”,它的智慧基因其实来源于背后的数据。“码”之“表”、“数”之“里”,关联尽用,才有防疫的智慧精准力。
“市大数据中心每日凌晨1点给我们下发前一日的普陀数据,我们再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甄别出异常的情况,再分发给区内相关的委办局做跟踪处理,形成一个数据分析处理的闭环。”普陀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吴双励介绍说,此轮疫情以来,区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启了日夜颠倒的工作模式,确保区内的“码数”可以“日结日清”。
普陀区商务委主任李刚十分看重这些“数据”。作为全区保供稳价的“大管家”,“场所码”给商务委的工作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支撑。“全区67个重点商贸点位的扫码数据一目了然,除了筛查、溯源异常码,对我们而言,还可以监测人流。”李刚告诉记者,通过每日实时人流的监测,可以及时地掌握市场动态。
“不仅如此,‘场所码’的背后数据在公共楼宇、园区的管理上,还有着提升区域营商环境的潜在作用。”吴双励介绍说,相较于社区对居民信息的管理程度,楼宇园区的物业很多元,对楼(园)内人、房、企的信息掌握和管理程度仍有欠缺。“日前,我们也在加快和市大数据中心的对接,希望可以持续发挥‘场所码’的作用,将数据留下来,也常态化地用起来,助力智慧楼宇、智慧园区的管理运营。”
作者:张晓鸣 丁婉星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