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10月2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云雾升腾的大凉山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起飞,熟练地载着“乘客”划破天际,不断向上。此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83次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成功之喜,溢于言表。
一枚火箭从点火升空到完成“送客”的过程,有些只要10多分钟,但其成熟历练之路,往往却长达几十个春秋。从第1发到第100发,历时30年。从2018年至今,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本次执行第200次发射任务,仅仅用了5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800所运载火箭研制配套能力也从年度个位数提高至每年五十发套,大幅提升的数字背后是产品制造技术、管理等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是数十项的工艺攻关和工艺改进,以及不断提高型号产品研制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
以工艺提升为本,开启智造新征程
运载火箭贮箱为大型薄壁高强铝合金钣焊承压结构,焊接技术是运载火箭箭体结构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800所作为我国运载火箭箭体结构研制的主要单位之一,贮箱焊接技术经历了手工焊、半自动焊、自动焊的发展历程,焊接工艺方法则经历了由常规的氩弧焊发展到变极性等离子弧焊、搅拌摩擦焊。
当时间的指针拨向20年前,800所把攻关方向和精力集中在如何减小焊接变形和内应力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面三层焊工艺,创造了特种材料焊接领域内的一个奇迹。直到今天,两面三层焊工艺作为“传家宝”仍然历久弥新,在铝合金贮箱发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3年起,800所即开展了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并同步开展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研究,先后突破了搅拌工具的研制、焊接参数的匹配、搅拌摩擦焊缝的质量检测及控制等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2007年11月,800所引进了贮箱筒段纵缝搅拌摩擦焊接设备,并进行了铝合金筒段纵缝的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研究。2011年11月20日,采用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的长二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目前,搅拌摩擦焊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及新研火箭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力支撑了运载火箭可靠性提升。
工艺为产品服务,技术为生产创新。800所在一次次交付中成长,从未停下创新与探索的脚步。2007年12月,800所完成了我国首个变极性等离子弧(VPPA)焊接的铝合金3.35米直径贮箱箱底的研制,应用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等新一代运载,填补了国内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空白,成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要焊接方法,有力支撑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型号的成功、成熟。2019年,再次突破了激光-MIG电弧双侧激光同步焊接技术,实现铝合金壁板与加强筋的高效、优质焊接,为框桁式贮箱在运载火箭的研制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焊接技术“深蹲助跑”,助力长征火箭行稳致远。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800所多项焊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为运载火箭的可靠、优质制造保驾护航。
以信息化为翼,赋能智造技术新高度
远程测试诊断技术、增强现实(AR)航天装备远程专家辅助维修维护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物联与数字孪生……在800所生产现场,“黑科技”的出现让职工大呼过瘾,数字化转型探索的“硬核”显示度不断攀升。
早在2018年,800所就将推进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科学深度融合作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结构化工艺系统和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的优化,初步实现了现场检验无纸化,自动生成一体化记录卡;型号产品数据包系统,实现了异构系统协同数据抓取、集成和集中展示,在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一级燃料箱和批产型号研制过程中成功应用。
让一个个精雕细琢的“盆景”带出一片“风景”。2019年,800所让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应用场景更为顺利地应用在工艺设计、生产计划等业务流程中,更加贴紧现场生产的“痛点”,从工艺、制造、质量、产线等各方“同向发力”,实现产品研制的高质量、高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福音”。800所逐步尝试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在航天检测领域的“落地生根”。大胆实践了图像智能识别研究、智能数字射线检测系统开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上下了一番狠功夫。
2014年,800所开展了运载火箭贮箱环焊缝射线数字成像检测工艺攻关,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基于窄臂长悬梁、大伸缩比展缩机构的贮箱环缝射线数字成像检测装备与方法。“我们利用2014年至今的30余万张数字射线检测图像进行训练,得到了具备图像筛选能力的智能模块,海量数据的积累让系统‘耳聪目明’。”说起这套系统的开发过程,该所无损检测与压力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周鹏飞很是兴奋。该所成功实现了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在长二丁和长四火箭一级贮箱、长征五号火箭煤油箱、长征六号火箭液氧箱环缝检测应用,检测效率较传统胶片射线照相提高6倍以上,年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密织“信息网”,用数据说话,成为生产现场的一大亮点。800所选择长征六号甲为试点,推行型号全流程三维应用,研制过程产生纸质图纸为“零”。此外,通过智能编程、特征提取等特色工具的自主发开,实现加工特征100%自动识别,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编程效率提升了10倍,桁条、框环编程效率提升了15倍。
随后,800所进一步研制了适用于箱底和筒段焊缝检测的双机械手柔性检测系统、薄壁筒体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等多套设备,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运载火箭贮箱从筒段、箱底零件到整箱环缝的数字化射线检测,整体数字化应用覆盖率到达96%以上。结合不同型号贮箱焊缝检测应用,逐步积累形成了近10万张的焊缝缺陷图像数据库,同时借助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铝合金熔焊缝超标缺陷图像自动筛选检出率100%、准确率达到90%以上。
以科学管控为法,把智造“解码”至生产一线
宇航产品研制这一系统工程要的是全线发力,是一场没有“中场休息”的接力赛,如果把每发箭体的生产工作看成百米跑,从起跑、加速跑到冲刺跑,800所都在不断优化科研生产方法、提升效率。
在新的整装再出发的路上,一系列管理提升活动在生产一线铺展。800所坚持向动态信息要“速度”,做到生产计划“一本账”、生产任务“一日清”、生产信息“一日新”,充分发挥所内科研生产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信息传递速度优势,做到生产进度日更新、外包计划日跟踪、专题工作日协调,为生产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近年来,一个名为“123金字塔”的生产管控方法,悄然成为800所科研生产管理的“热词”。简而言之,即围绕深入推进生产管理标准化这一体系建设,建立基于产品难度等级和成本价值的生产策划原则;建立计划管理人员规定动作和生产流程工作2项标准,提高计划人员管理效率。
“我们尽量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到现场解决,直接处理完毕是最好的方式,不行就记录下来,逐级协调并定期沟通,建立起了一套畅通的工作模式。”作为“大管家”的宇航事业部负责人周改超说道。这便体现了事业部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生产管理“3项机制”中的对话机制。
“根据实时采集的生产数据自动识别和生成生产各环节的警报信息和人工预警阈值设定,按照‘计划状态’及‘生产状态’进行分层级预警提示,实时滚动计划分级提醒、计划追踪过程记录、计划闭环结果确认,这是预警机制。基于标准工时核定完善新研产品定额方法、流程和调整原则,开展研制转批产、批生产产品的实动工时测算,与此同时,区别批产和研制任务的产出绩效,‘解码’了人员价值与能力的二维考核机制。”周改超解释道,“通过粗能力平衡,生产策划提前期缩短40%,精准性得到大幅提升;通过预警机制和对话机制,风险计划超期率同比降低了10%。”
而这样的科学管控工具方法,生产现场仍在逐个推广,如“优化排产算法”“连环锁式应急生产法”等好方法已经渐次落地。
“耕宇牧星征远方,征远方费思量,道济天下路漫长”寥寥数语,道出了800所人共同的心声。推动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这是每一个航天人的梦想。长征精神是他们不懈的动力,漫漫长征路上,必将继续突破自我,永不停歇。
作者:史博臻 王海晶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