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独鹤
《新闻报》馆址
1932年1月15日《新闻报》第三版《快活林》
《红蔓》杂志2016年第二期
中国报纸的版面中,副刊作为独立的形式出现,是在上世纪初。其中特别著名,拥有读者群最大的副刊之一,当推由严独鹤创办并主编的《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一·二八事变后改名为《新园林》)。
《快活林》创刊于1914年,至1949年《新园林》终刊,其存在的时间几乎贯穿整个民国年代,可以说是一部民国历史的见证。
本文原刊于《红蔓》杂志2016年第二期。
严祖佑
副刊的“四个标准”
说到《快活林》和《新园林》,也就离不开主编这个副刊三十多年的严独鹤 (1889-1968年,名桢,字子材,原籍浙江桐乡乌镇,独鹤是其笔名)。
1914年8月,严独鹤应《新闻报》之聘,担任该报副刊主笔。《新闻报》原来的副刊《庄谐丛谈》从形式到内容已相当陈旧,作者和读者的面都十分狭窄。严独鹤接手后,将其改名为 《快活林》(一·二八事变后日寇大举入侵,因而“无从快活起”,故改名为《新园林》)。形式上从原来以文言为主,改成以白话为主。当时,正是以提倡白话文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报》的副刊的文字,从文言转为白话,不能不说是有力地配合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严独鹤在1923年为纪念《新闻报》三十年所写的《十年中之感想》一文中说:“盖报纸之功用,舍传播消息主持舆论外,亦可目为通俗教育之一种利器———若一编既出,而不能得一般人士之了解,则已失其报纸之效用矣。”又说:“论副刊的性质,简直是兼容并包,要注意到世界、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各方面。”
严独鹤为副刊制定了四个标准:
一、隽永而不深奥;二、浅显而不粗俗;三、轻松而不浮薄;四、锐利而不尖刻。
抓住“三个要点”
由上述关于副刊的四个标准出发,严独鹤在其长达三十年的新闻生涯中,紧紧抓住他为自己设立的编辑副刊的三个要点:
一、每天要有一篇好的短评;
二、要持续不断有一部好的连载;
三、要有一幅好的漫画。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吸引读者。
在这三个要点中,短文是编辑针对新闻所发的声音,可以说是副刊的灵魂。严独鹤在主办《快活林》和《新园林》的过程中,尽心竭智创设了一个“谈话”专栏,以独鹤为笔名,日撰一篇数百字的时评。自《快活林》创刊至终刊,除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沦陷后,严独鹤为义不附逆,离开报社的几年外,三十余年几乎很少间断。其间即使因故中断不多时日,也很快因读者的强烈要求而恢复。其一生所作短文,总数当在万篇上下,这在中国的报纸副刊史上是罕见的。
严独鹤写的“谈话”,每篇不过三五百字,文字明了通俗,取材不拘,上自时政要闻,下至市井琐事,唯一特点就是为市民 (读者) 所切切关心者。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接地气”。当时,《新闻报》日发行量达十五万份以上,是国内报纸发行量最大的,读者之中包括大量稍具文化水平的贩夫走卒。因此,严独鹤在“谈话”中就尽量讲实话,不喊高调。针对有人指责《快活林》内容低俗,严独鹤曾表示:“明代东林党人所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历来被誉为心忧天下之楷模。但其起点乃是家事。而何谓家事? 当然也就免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比如,在抗战胜利之初,严独鹤就在 《面包和牛油》一文中说:“在战争结束以后,所最当注意的,就该是生人之道,而不是杀人之道,就该是民生问题,而不是民死问题。”
至于时政要闻,凡是民众所关注的热点,严独鹤也无不在“谈话”中说出了读者的心声。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曹锟贿选以及全民抗战的过程中,他都发表了许多通俗而尖锐的短评。又如北洋时期,河南有一个名叫寇连材的军阀,横征暴敛,官匪不分,民不聊生。严独鹤就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小说《荡寇志》中一名贪鄙无能的将官的名字,称其为寇见喜。据说寇连材见报大怒,下令将当天辖区之内的《新闻报》全部搜起来烧毁,还扬言要对严独鹤采取不利措施。终因鞭长莫及而未成。
正因为如此,《新闻报》 有了严独鹤办副刊,这才做到了副刊不副,乃至在读者的心目中胜于副刊。三十多年间,《快活林》和《新园林》成了《新闻报》的一个标志和一块招牌,推动了它的蒸蒸日上,而严独鹤则成为民国年代家喻户晓的报界明星。
在另两个要点中,漫画是副刊的门面,读者打开报纸,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就是漫画,因此必须做到先声夺人。《快活林》漫画前期的主要作者是马星驰,之后则是丁悚(慕琴,漫画家丁聪之父)。丁悚的画风,谐而不谑,能够一下子就抓住人的眼球。某年元旦,《快活林》上刊登了一幅以当时政界顶级大佬的人像为内容的漫画,题目是《向党国要人拜年》。其中蒋中正的整个人居然变成了一把雨伞。由于蒋是光头,而且很小,因而他的人头就是伞顶的一个滴子。再说蒋平时常穿一件黑色的一口钟斗篷,于是雨伞的伞面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身体。蒋人瘦,腿细,他的腿就成了雨伞的柄。另外一个头像是孔祥熙。因孔其人特别爱钱,也特别有钱,又是一个管钱的角色,他的脸就画成了一块银元,脸上架了一副眼镜,两块眼镜片则是两个银角子。不少读者见而喷饭。
如果把副刊比喻作一道菜的话,连载小说可以说体现了这道菜的味道。《快活林》 的连载小说作者大都是当时的名家,诸如李涵秋、顾明道、平江不肖生等。而将 《快活林》 连载小说的知名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则是张恨水。
张恨水是安庆人,后长住北平,以写小说为业,其前期作品都发表在北方。1929年,鉴于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易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旗,宣布服从南京中央,包括严独鹤在内的南方新闻代表团访问东北。途经北平时,在一次招待宴会上,当地新闻界的一位朋友钱芥尘向严独鹤推荐了张恨水。两人相见之下,遂成知己。张恨水乃将正在写作之中的《啼笑因缘》 文稿交给严独鹤,该小说于次年初在 《快活林》 连载,《新闻报》 一时间洛阳纸贵,发行量一下子蹿升到破天荒的二十万份。嗣后,《啼笑因缘》 出单行本,拍电影,一路大红大紫。为了抢拍《啼笑因缘》 的电影,当年明星和大华两家电影公司还打了好几年的官司。
自《啼笑因缘》后,张恨水的小说好多年都以《快活林》为首发阵地,从而造就了一代小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