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芒坡》
殷健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
■沈嘉禄
作者与读者常常会达成一个共识:优秀的儿童文学,也应该是优秀的成人文学。在阅读层面,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划分只是一种识别标签,并不能阻隔不同年龄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与启示。我经常会将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拿出来读一下,每次阅读都加深了我的这个认识:许多童话的寓意性是能够穿越时空而获得永恒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载读者自己的感知和认识。现在,我读完殷健灵的长篇小说《野芒坡》,也依稀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这部作品必定会有持久的力量去感动一代代读者,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价值也会像河床中的石头,裸露出经流水打磨过而变得美丽的轮廓和花纹。
我的读后感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当我拿到这本小说时,为之一震:作者从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的历史中汲取灵感。众所周知,上海开埠不久,西方文明便在这里“登陆”,作为先行者的传教士们在荒凉的土山湾建造了育婴堂、孤儿院、教堂,后来的藏书楼、天文台、修道院等也都与最初的规划有关。土山湾孤儿院不仅是徐悲鸿所言的“中国油画的摇篮”,还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源头。我对上海史一直怀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也写过一些有关土山湾的文章,所以我知道,以土山湾为背景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很容易迷失在浩瀚史料编织的迷径中。
可是,殷健灵有着女性作家的敏感与灵巧,更有着青年作家的使命感和巨大勇气,她用自己擅长的儿童文学样式来讲故事,行走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同样抵达了光辉的彼岸。这是我未及展读就发出惊叹的原因。
小说截取了一百多年前野芒坡孤儿院的横断面,着重写了一个名叫幼安的孩子的成长史。那么我为什么在阅读时会有历历在目的感觉呢? 因为作者以温热的笔触、精准的描写、诗意的抒情,将那个时代的上海 (包括城市格局、风俗、人情、中西方文明的交融、碰撞),以及上海的各色人等,写得非常真切,带领读者穿越百年时空,重返历史现场。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场域以及市民生活生态,对一个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来说,尤其是积累了一定的上海城市生活经验的读者来说,没有任何理解和想象的障碍。作者讲述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读者目光所及的地方,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也在同一街区存在过。他们的行为方式,比如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惊愕与警觉,以及由此产生的怀疑与抵触,今天仍在延续,只不过换了一种诉求姿态和沟通策略。所以我认为这部作品有历史观照,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念念不忘是因为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故事的内在发展逻辑既符合小说情节推进和人物性格成长的合理性,也注意到了地域文化所提供的种种催化条件,而且人物的精神内核和行为方式中也有作者的性格密码,容易引起许多读者、特别是在上海成长的读者的同感。当然,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的人文精神,自由、独立、平等、公正、互信、尊重以及博大的仁爱,这些价值观,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在透过彩色玻璃照亮孤儿生存空间的神性光辉中,我分明读出了更为温暖美丽的中国文化的光谱。幼安、若瑟、卓米豆、菊生等几个孩子和安仁斋神父等这些人物形象深刻地烙在我的脑子里,无法抹去。在读后至今的两三个月里,我还是惦记他们,似乎仍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为什么说耿耿于怀呢? 主要是我在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和想象空间的同时,对小说情节的演进和人物命运的走向有着热切的观照,比如孤儿院内黑暗势力的代表徐阿小,自以为掌握了幼安的身世和无意间造成他人受伤的所谓“秘密”,逼迫幼安省下自己的口粮来满足他的物欲,后来在若瑟的关爱下,幼安才摆脱了窘境,受凌辱压迫的身心得以解放。作者没有对恃强凌弱者给予我所期待中的处置,于是我还越俎代庖地设计了三种对这个企图从精神上控制弱小者的邪恶人物的处置方式:惩罚、宽恕、拯救。
在小说接近尾声时,细木工场里的两个孩子小宝和三棠,因为控制不住欲念而在守夜时不小心引发火灾,致使孤儿院被全部烧毁,所幸在修士们的引导下全体孤儿都得以成功逃生。但面对这场孤儿们从未经历的大灾难,我其实更希望小说展开更深刻的描写和更从容的叙述。孩子们在这场灾难中不仅得到了肉身的逃脱,还应该在精神层面获得更多的、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比如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感悟,比如更深层次的沟通,更坚强的团结等等。作者可以用一种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情怀来提升小说的精神高度,使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精神在大灾大难面前完成一次庄严而华美的变奏,一次朝霞扑面而来的升华。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认为冰雪聪明的殷健灵一定有过多方面的考量,她是有着大智慧和大情怀的女作家。再说,在我想到这些可能性之前,她或许已经给予小说人物更大的怜悯和宽恕了。但不管怎样,让读者掩卷遐思,耿耿于怀,甚至牵肠挂肚,就已经说明小说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了。
《野芒坡》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值得让孩子与成人读者分享的。所以我还想补充几句:
一,在今天娱乐化的文化环境中,这部小说能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的、丰富的、复杂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过程。孩子可以从幼安的个人成长史上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参照,以此来对抗虚拟世界的幻象和膨化的失真感情。
二,在富裕、安逸、得宠的家庭环境中,小说能够让孩子体味到失落、孤独、惆怅、悲伤等负面情绪,感受他者的挫败和迷茫,使自己稍许坚强起来,这也等于接种了一次防病抗病的疫苗。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灰色情绪,往往是一部伟大作品必不可少的底调。在绘画中,灰色是一种高级的色调,在小说中,也应该是更高级的情绪,可以使青少年读者成熟,培养一种高贵的气质。
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这部小说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一种宝贵的启示。今天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很大,自主选择的机会却不多,所以更要懂得如何发现自己、肯定自己、重塑自己,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冒险和突破。幼安从制鞋车间转向绘画工场,就是一次自我选择、重新塑造的艰难过程。但是他最终如愿以偿了,他以宗教的情怀皈依了艺术,在艺术中找到了寄托,确立了自我,奉献了生命,也体现了作家的睿智。
四,在原有的市民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这部小说还有一个贡献,就是鼓励孩子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学会寻找,学会沟通,建立互信和平等的社会关系,重建新时代的市民生态环境。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了,也不是靠一部小说就能完成的任务,但《野芒坡》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可能。事实上,我通过悉心观察,发现至少在上海,青少年的许多行为和思维方式已经走在成人前面了。
总之,这部小说给我的收获可能超过一般读者的感知,这并非我比一般读者聪明,而是我在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积累———特别是对于土山湾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而言,确实使我加深了对小说的感悟与解读。这也是优秀作品经常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