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喜谈宋氏三姐妹,历史上可以比况者,有周、隋之际的独孤三姐妹。
近代西安曾出土一方墓志,题作《周故柱国大将军雍州刺史河内戾公墓志》,内容仅百余字:
曾祖有居斤,曾祖母贺兰氏。祖初豆伐,祖母达奚氏。父者,使持节司空公冀州刺史,母费连氏,长乐郡君。公姓独孤,讳信,字期弥头,河南洛阳人。以周之元年岁维星纪三月己酉薨于长安,时年五十四,谥曰戾。四月壬申,葬于石安之北原。惧陵谷之贸迁,故刊石而志焉。妻如罗氏,广阳郡君。长息善,字弩引,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河州刺史、长城郡开国公;第二息藏,字拔臣,武平县开国公;第三息震,字毗贺周。
志主独孤信(502-557年),《周书》《北史》皆有传,是北魏末年武川镇的核心军帅,随贺拔岳入关,佐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功勋卓著。但在宇文泰去世,宇文护掌权并建立西周之初,被逼自尽。墓志立于此后不久,因获罪而至为简单,仅述家族世系及男性子嗣。难以想象的是,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成为周、隋、唐三代之皇后(唐为追封),事实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信长女,早年嫁宇文泰长子宇文毓。北周建立,初立泰第三子节闵帝宇文觉,权归泰侄宇文护。节闵帝性刚烈,不满护之专权,仅在位数月即为护所弒。毓即位,史称明帝。次年春初立独孤氏为后,仅三月就去世,世称明敬皇后。《周书》对她仅有五十三字的传,性情行事无任何记录。明帝因食遇毒,两年后亦卒。继位的武帝宇文邕,与擅权的宇文护周旋十二年,方将其击杀,独孤信也方得平反。
信第七女伽罗(553-602年),十四岁嫁给后称隋文帝的杨坚,史称文献皇后。《隋书》本传说独孤信见杨坚“有奇表,故以后嫁之”,此话靠不住。伽罗生五岁其父已死,她出嫁已在武帝时。可能因为家难,再加幼女骄横,方嫁即与杨坚约定,“誓无异生之子”,即不允许丈夫纳妾,不得让别的女人为他生子。她的这一主张贯彻始终,在杨坚称帝后虽稍有放宽,但仍督促严切。好在她还真争气,先后为文帝生五子。对她的儿子们,她也如此要求,并在国事家事中始终保留重要的话语权。隋炀帝在成长的年代,摊上这么一位具有强烈女权主张的老妈,实在不敢胡来。越雷池一步,妈都看着,还要不要前途?
杨坚自称出身弘农杨氏,今人认为其父祖四世皆为武川镇将,在西魏、北周建立过程中地位上升。他廿七岁袭父爵,周武帝时因外戚之故,“贵戚之盛,莫与为比”。他的才干,据说引起武帝的警惕,几次欲将其清除,但为他机智躲过。武帝英年早逝,继位者是武帝长子,也是杨坚女婿的宇文赟,世称宣帝。杨坚遽升国舅,权势更大,偏偏宣帝是个草包,感觉到岳丈的权势,却对他的太太,也就是杨坚的女儿说要将其父除掉。几番折腾,除掉的是宣帝。继位的静帝年方七岁,国政完全为杨坚掌控。仅历年余,将反抗的五王与名臣尉迟迥等镇压,杨坚受禅建隋。杨坚文不能草檄,武未曾靖边,全靠太太与女儿的双重外戚身份,改朝换代,为中国史上所罕见。
独孤信第四女嫁李昞,其生平经历仍有许多可疑之处。唐初修周、隋诸史,不为李虎、李昞父子修传,则因其入唐追封景帝、元帝,已非人臣;唐史也记载不详。目前可看到两人较详事迹记载见《册府元龟》卷一。
李虎部分较详,据说他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所立军功则很有限。
李昞事迹如下:“世祖性至孝,沉深有识量。少为周文帝所礼,在位十七年,封汝阳县伯、食邑五百户。寻拜抚军大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俄转车骑大将军,袭封陇西公,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隋受禅,袭封唐国公,拜御中正大夫,歴鄜州刺史、安州总管,为政简静,甚获当时之誉。寻迁柱国大将军,赠少保、同华等八州刺史。”其中颇可疑。如同书称李渊“七岁袭唐国公”,时在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父死方由子袭爵,那么李昞是否入隋都成了问题。庾信、王褒等居北周甚久,交往亦广,但看不到与李家过往的记录。佛典亦如是,故易生疑窦。近人颇疑李唐先世,原因在此。
《旧唐书·高祖纪》云:“文帝独孤皇后,即髙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李渊在隋,虽无大的动作,但托庇外族,仕途顺利。他比隋炀帝年长三岁,炀帝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入为殿内少监,出守既不远,居朝为闲司。炀帝兴兵辽东,李渊以卫尉少卿督运粮草,保证后勤。虽然《旧唐书》说李渊“历试中外,素树恩德”“结纳豪杰,众多款附”,炀帝甚至有过怀疑:“会有诏征髙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大体是唐代修史者的编造。在大业末全国民变,四海逐鹿之际,炀帝将太原留守的重任交给他可以信任的表兄——他一直任劳任怨,也从无大的野心,又是近亲,足可信任。太原素有北门锁钥之誉,北可接突厥,南可图京洛,且有备边的重兵在。这次炀帝真是看走眼了,这位朴厚的表兄有颗大心脏,再加他还有三位如狼似虎的儿子。于是静观世变,举义旗直取关中,成为隋末大乱的最终胜利者。
李渊的母亲,李渊称帝后被尊为元贞皇后。其婚嫁始末、生卒享年、行事秉赋,皆不得其详。
历史是男人的舞台,女子之作用有时也不可低估。独孤三姐妹行迹有隐有显,其作用如此之大,诚不可思议。友人宋德喜教授专治隋唐史,名片上缀一独孤信印痕,以其一家系三朝之兴替,诚为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