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9年2月版)
《显微镜下的大明》由六个故事组成,均系作者马伯庸对某本史书产生兴趣后,借助各种史料研究提炼整合而来。史书枯燥,很难令人产生研读的兴趣,但作者的写法轻松有趣,把一个个细节铺展开来,和历史故事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了阅读障碍。
六个故事中着墨最多的是《大明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提及大明档案,就要先从玄武湖说起。
纵观玄武湖的历史,可谓屡遭劫难,“湖生”艰难,不停被人类干掉,简直就是一部被人类霸凌的历史。
据传说,人们曾在湖里发现两条黑龙——其实就是扬子鳄,黑色属北方,北方有神兽曰玄武,而该湖的方位恰在城北,由此得名。
玄武湖古称“桑泊”,位于楚国金陵邑。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名为秣陵湖。据说某次秦始皇巡游至此,有气士说这里风水好,有王气。秦始皇一听不乐意了,立刻派人凿开附近的山,引水灌入湖泊。金陵的王气被生生泄掉,从此在这里建都的王朝,都难以长久。
三国时期,孙权为了避自己祖父孙钟的名讳,改秣陵湖为蒋陵湖。孙权好奢华,为修一条青溪,将蒋陵湖的湖水借走一半。孙权又大修宫苑,计划挖水路,又想借水。可湖水已被抽成湿地,只得重新疏通渠道,引江水入湖,把宫苑修在湖前。彼时玄武湖面积大,用于练兵。
南朝皇帝觉得拿风景练兵太浪费,便在湖心筑了三座岛,附近修了游苑,成为王公贵族游玩之地。
隋文帝南下讨平陈朝后,为避免前朝余孽死灰复燃,将宫苑推平,玄武湖遭遇劫难,几被填平。
唐朝颜真卿任地方官时,曾在玄武湖原址设立放生池,但小得可怜。
南唐,李后主喜好奢华,玄武湖被重新疏通。
但没多久,王安石任江宁知府,办公地点就在玄武湖旁。王安石务实,觉得风景再好也不能当饭吃,于是上奏建议排空湖水,改为农田。朝廷允,玄武湖卒。
没了玄武湖,城市排水功能受到极大限制,下雨就涝。到了元代,不得不两次重新蓄水还湖,玄武湖总算活过来了。
朱元璋定都之后,对玄武湖做了规划,名字定为后湖。大改造后,玄武湖终于又有资格被称为湖了。
可没多久,朱元璋又下令封湖。为何要封,这就要说到明朝档案库了。
这又得“从头说起”。刘邦打败项羽,占领咸阳后,深知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维持一个国家,比占领一个国家更难。
要使王朝延续,就得先搞清人口数量,把流民赶回田地,固定税基,有了赋税,证券运转,方能实行有效统治。
刘邦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萧何。
几经改革,从“计薄”到“户律”,再到朱元璋时期的“黄册”,总算有了一定的规模。一个政权掌握的户籍数据越详细,天下就越透明,统治也就越稳定。
朱元璋和王安石一样,也觉得后湖不能当饭吃,好用才是硬道理。
就这么着,后湖被填,建成了“黄册库”。
从玄武湖入手,马伯庸将整个明朝档案库的前世今生细细道来,讲述历朝历代的更替,帝皇的喜好,统治者当权的特点。看似在说“湖生”,却是实实在在地说古代史。用笔绵密细致,生动有情调。让人心领神会,又不觉咋舌。
书里的六个故事,无一不是如此。用细节还原历史,用生动叙述让读者感受真实。马伯庸说,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我们也需要这些琐碎细节。从细节里,能还原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历史图景。
马伯庸提到南京的吴老先生,以古稀之年,深藏故纸堆中,将《后湖志》点校出来。吴老先生说,我这个年龄的人,已无意钱财,只想踏踏实实做些什么,只要有益于世,便于愿足矣。
我想,这也是马伯庸写这本书的原意。看罢书,我真的了解了从前未细究的许多问题。
作者:艾润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薛伟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