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时,格达活佛救助过当地的伤病员
格达活佛,法名洛桑登增·扎巴塔耶,生于甘孜白利乡德西底村,7岁时被选定为白利寺的活佛,17岁去拉萨学习佛经,八年后获得喇嘛的高级学位“格西”称号。他为人公正,喜欢帮助贫苦大众,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和尊重。早在红军长征过甘孜时,格达活佛就与朱德、刘伯承成为挚友,他曾救助过两三百名滞留在当地的红军伤病员,亲自为他们疗伤和安置。
1949年西康尚未解放,格达活佛就秘密派代表绕道经青海到北京,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旗致意,表达了藏族人民渴望解放的急迫心情。当格达活佛知道中央政府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后,他双手合十,连声称赞。
北路先遣队52师驻在甘孜时,天宝和吴忠与格达活佛常常叙谈到深夜,他们将朱德和刘伯承1950年6月1日的信转给格达活佛。其间,全国政协曾邀请格达活佛到北京开会,格达活佛表示:“等西藏和平解放了,我再去北京见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格达活佛惨遭暗杀!这一重要事件的发生,在当时直接影响到和平解放西藏的整个进程。
回望当时的局面,自1950年开始,官方和民间先后派出了四批劝和代表团赴藏,向西藏地方政府表明中央政府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态度和方针。
但是,西藏噶厦政府拒绝与中央政府对话。他们派出政府官员夏格巴等人绕行印度欲往香港,1950年3月初到达了印度东部边境城镇噶伦堡。夏格巴等人却忽然吃惊地发现,英国人竟然拒绝他们进入香港;更令他们吃惊的是,印度的态度也变得暧昧起来。夏格巴等人在印度跑来跑去,最后终于明白:英国人躲开了;美国人口头上表示“原则上同意援助噶厦政府”,实际上对他们并不十分感兴趣。
▲卓达雪山
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新中国首任驻印度大使袁仲贤到任,随即接见夏格巴等人。袁大使非常明确地告诉他们,必须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人民解放军即将向西藏进军。西藏代表团务必于9月20日前到达北京,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这个现实,是噶厦政府和夏格巴等人根本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时局”还存在着幻觉:企图通过外部势力辅以手中的武力,让解放军止步于金沙江畔。而夏格巴等人在印度毫无结果的奔走游说,开始让噶厦政府意识到,同为改朝换代政权更迭,这个新的中央政府跟从前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政府不一样:从前是中国政府干什么都得看外国人的脸色,现在却是外国人在这里要干什么得看中国政府的态度。在西藏问题乃至所有的中国内政问题上,这个中央政府对所有想插手的外国人的态度其实就是一句话——这不干你们的事儿!
为了促使噶厦政府尽快接受和谈,和平解决西藏问题,身在甘孜的格达活佛毅然决定西行入藏去拉萨,希望说服西藏地方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主张。1950年7月4日,格达活佛动身这天,甘孜当地百姓们跳起神舞和锅庄,为心中最为崇敬的偶像送行。
在格达活佛渡过金沙江之际,军里电示侦察科在德格密切关注格达活佛的动向,设法了解他过江后的一切情况,却毫无所获。
时隔近两个月,9月初的一天,王贵和参谋吕超带上藏族翻译文绍华一大早出发到龚垭。在龚垭村口遇到一队骡帮,七八个赶骡的藏民盘腿而坐,正打着皮火筒烧茶。侦察员们笑着走上前去,吕超微笑着递上香烟,大家边吸烟边聊天。侦察员们“不经意”地问道:“你们听说格达活佛了吗?”赶骡的藏民听闻此话,脸色顿时出现异样。侦察员一再询问后,其中年纪稍长的藏民才慢腾腾地回答: “听说格达活佛已经死了。”随后几天,这个消息迅速传遍金沙江两岸。不久,格达活佛的佣人逃脱关押,跑回甘孜,证实格达活佛被害的消息。
▲《格达活佛》唐卡
原来,格达活佛于7月24日到达昌都,很快会见了昌都总管拉鲁,说明自己的使命。格达活佛说,共产党早晚都要解放西藏,希望采取和平方式而不诉诸武力。如果拉萨噶厦政府企图与共产党抗争,会造成生灵涂炭。
拉鲁迅速将这些建议报告噶厦地方政府,得到的答复是:拉萨方面正在考虑这些建议,在这个时候拉鲁既不应当让格达活佛前往拉萨,也不准许他返回甘孜,必须让他留在昌都。
8月22日,格达活佛“突然去世”。人们普遍认为他是被毒死的。有消息披露说,格达活佛被软禁在昌都一栋二层藏式小楼上,身体不舒服时喝了英国人福特送来的一杯茶,或是咖啡,接着出现中毒症状,全身发紫发青而亡。这个福特是噶厦政府授予的五品列赞巴官衔的报务员,为英国和印度搜集情报,平日身着藏装,戴藏式礼帽。
昌都解放后,侦察科进行了大量调查,基本确定格达活佛的死与在藏军供职的福特有密切关联。根据副政委王其梅指示,科长李奋带着英语翻译刘景丰,由王贵做记录,向已被俘的福特了解更多的情况。福特在重庆关押期间,供认在西藏进行间谍活动,并多次承认他唆使人毒死格达活佛的事实。后来,福特被驱逐出境。王贵说:“至今,福特本人签字画押的许多审讯记录和他亲自写的供词,都完好地保存在该案卷宗中。”格达活佛之死,是西藏噶厦政府拒绝和谈、坚持分裂立场的大暴露。
——摘选自《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小康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