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崔宪主编
“什么是非遗?”
“是世界灿烂的文化遗产,是成就灿烂遗产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而过往的先辈会告诉你:“这是人类祖先们用智慧浇筑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缘此初衷,广西师范大学神秘岛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共同打造“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传统文化读本。第一辑五本《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西安鼓乐》《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于今年与读者见面。
“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传统文化读本选取我国已收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从中精选传承度广、影响力深、受众面广的五项经典项目,让孩子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体会中国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以及善于思考、勤于创新的传统内涵,在深刻理解和切身体会非遗魅力之后,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
专家多年研究成果整理编述,多种图片呈现非遗魅力
“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传统文化读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崔宪先生主编。每单本由专门研究此领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编著。《中国剪纸》编者邰高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多次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非遗大展的展览策划、布展、文稿撰写等工作。《中国皮影戏》编者赵红帆是戏剧策划人、戏剧教育专家、舞台美术设计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编者刘先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编者崔宪是2003年“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获得者。《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编者韩泽华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作者们将自身的研究成果以孩子所理解的方式,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娓娓道来,开启非遗文化探索的大门。
各位专家老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耕耘十数年,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实地调研照片和珍贵的一手资料,还有专业的插画老师所绘的插图,色彩鲜明,赏心悦目。大量的精彩图片是“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的一大特点,用图片直观去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结构建筑、桑蚕丝织技艺、剪纸作品、西安鼓乐演奏方式、皮影戏的台前幕后,胜过千言万语,也是拉近小读者与这些文化瑰宝时空距离的独特方式。
一本书便是一部非遗传承史,建构传统文化知识网络
提到非遗,人们往往觉得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也难怪,如今我们住的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看的是数字电视超级影院,穿衣去服装店有挑不完的款式,新面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很难直观感受过去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子。不了解,不知道是阻碍孩子们认知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对于每一个项目的介绍,可以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认知切入点。每一本都会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传统样貌、代表技艺、流布传播途径、传承人匠心精神等角度进行详细介绍,使小读者全面立体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龙去脉,建构传统文化学习认识网络。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多彩又有趣的内容,在当下也别具魅力。它们是辽东奶奶炕头的窗花,是江南吴侬软语中萦绕的丝绸,是故宫的令人惊叹的宏伟大殿,是西安穿越千年悠扬的鼓韵……了解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就能从一个剖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从而了解现在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来龙去脉,感悟祖先们的智慧,知道其与现在的联系,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知识卡片及互动问答设置,亲子共读提高思维能力
在“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从书中,每一单本都会随文设置问答题或者选择题,这样的互动设置在提问、思考、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问题的设置也可以作为亲子共读、朋友共读时的游戏问答,加深对内容的记忆和趣味性。
除了选择、问答这样的互动问答设置外,还搭配了名词解释和补充知识点,在正文中有名词解释相关人物小贴士注释提示,以帮助孩子建构对历史名词、历史人物的知识网络。
譬如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恺撒大帝,他会出现在《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与以往对其征战四方的印象并不相称,这是因为,罗马人对来自东方古国的丝绸视若珍宝,把它当做贵族的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恺撒大帝也是中国丝绸的推崇者,曾经穿着华丽的丝绸长袍在剧场观看表演,令贵族们钦羡。而西方人之所以能够接触到中国的丝绸,是因为“丝绸之路”,这条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传奇,沟通了中国和东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这样知识点串联的讲述方式,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脉络和时空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更开放、更多元的方式去感悟、传承。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