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和民族的精气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在满足老百姓精神需求的同时,如何在国际舞台亮出风采,让全世界分享?全国两会期间,数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受本报采访,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分别从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传播手段等角度,畅谈如何让文化更好“走出去”。
让什么样的文化“走出去”
“文化不能稀里糊涂‘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认为,应该选择“文化金字塔”塔尖的经典文化“走出去”,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彰显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高度。到底什么样的文化居于塔尖,政府说了不算,“应该把决定权交给有眼光且勇于承担文化责任的学者和艺术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不同的地域文化造成不同的思维定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要考虑国际语境,只有这样,传播才是有效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走出去”的文化要带有中华美学的气息,比如“和”的思想。“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我们所有的对外交流,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都带着‘和’的思想,发现世界,了解世界,并为世界作贡献。”
顶层设计和资金助推
“一流的艺术,二流的组织,三流的包装,四流的对方演出场地”——由于策划、组织、包装方面的财力和经验不足,纯自发状态“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
这就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冯远说:“比如,在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个门类,遴选出一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代言人’以及他们的文艺作品,有策划、有组织、有包装地向全世界推介。”
吴为山讲起他经历的一起“顶层设计”:2010年的“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中国派出了包括莫言、刘梦溪、田黎明、贾磊磊等在内的10人专家团体,在美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多个城市、多所大学,推介中国的艺术、文学、影视……“这种集约式的传播,比艺术家单打独斗效果好多了。”
除了顶层设计,政府还可以通过资金助推的方式让更多文化“走出去”。冯远说:“民间文化‘走出去’,能回避不同价值观的文化敌视和误解,政府如果以资金投入等方式助推,将取得理想的交流效果。”
但资金助推并非盲目扔钱,需对文化项目进行甄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谈到了图书“走出去”存在的“钓鱼”现象:国内某些出版企业联手国外的“草台班”出版机构,以所谓的“合同”虚假申报、骗领资金,出版的译本文理不通、低劣不堪,这不仅造成资金的损失,也损害了中国的文化形象。陈建功说:“政府出资扶持的对象,必须保持高品位。”
依靠多层次合作
“出版‘走出去’要依靠政府、行业、企业的多层次合作。”尽管已经离开了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领导岗位,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一直关注着中国出版。他认为,政府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行业协会也只能给大家搭桥牵线,“走出去”要形成繁荣气象最终依靠的是市场和产品,所以,企业将在“走出去”战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比较一下别人的文化传播,一休、阿童木、美国大片……它们是怎么‘走出去’的?是走市场‘走出去’了。”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说,应该将孔子学院视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截至去年年底,全球217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有476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人文外交的品牌,这里展示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国功夫、民族音乐、书法等,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给外国朋友带来美的享受。”
“文化‘走出去’不能只依靠孔子学院这样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认为,“海外的华文书局也是很好的窗口,它们更容易与当地文化融合。如果能给予它们扶持,将对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讲究传播技巧
有了好的作品和好的平台,好的传播手段也必不可少。全国政协委员、编剧王兴东指出,传统文化佐以现代化传播手段,比如影视、动漫、游戏、微信、网络,将更具有传播效果。这也是孙悟空这一中国的艺术形象,在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并取名为《TheMonkey King》(猴王)之后,进入美国大众视野的原因。
王兴东认为,形式的改变不仅不会给文化思想的内涵带来影响,反而能推动内涵向前发展,使民族形象所刻画的人性、人格、人道和人情更深入人心。
“走出去”不是“搬出去”,还需量体裁衣进行调整。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说,“中国京剧要走向世界,一定要在剧目翻译方面下功夫。”她谈到了去年5月5日至7月5日在日本为期两个月、走访30多个城市的巡演。“不能原封不动翻译,而是把《凤还巢》中的阔少‘朱千岁’、‘穷书生’这样的人物译为日本当地观众能够理解的角色。”巡演还聘请了日本籍京剧演员石山雄太担任主持和讲解,拉近了中国京剧和日本观众的距离。
■文汇报首席记者 江胜信(本报北京3月14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