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2017上海书展的关键词之一。海内外多名作家做客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与评论家和学者一起共话科幻作品的未来。
犹记两年前的书展上,刚刚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刘慈欣现身,将书展气氛推向高潮。事实上,《三体》所带动的本土科幻热潮一直持续至今,它身上所具有的未来感,尤其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科学幻想无边无际,技术浪潮滚滚而来。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无人驾驶……昔日小说里令人惊叹的科技想象,已逐渐从图纸变成现实。而人工智能、火星移民、人类永生这些大胆而诱人的蓝图,究竟带来福音还是恶果?在21世纪的科幻作品里,关于技术与人类未来的探讨持续升温。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是天使还是魔鬼
人工智能站在了当今前沿科技的浪尖。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超过220亿美元,但对于这项技术可能反噬人类的论调也甚嚣尘上。在科幻作品中,对于开发人工智能的态度,始终笼罩着忧虑的、恐惧的末世情结。
2014年电影《机械公敌》和2015年《超能查派》均描绘了人工智能全面渗透未来生活的场景,它们已经成为人类最好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成为人类最佳的情感伴侣,但机器人随着不断迭代、自我进化,智力与体能逐渐超越了“主人”,并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的从属地位。
2016、2017年,在象征人类智力骄傲的围棋领域,由谷歌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将国际顶尖棋手一一挑落马下,这是一台能进行自我深度学习的机器,成长速度惊人。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在半个世纪前对人工智能的预言,和现实产生了某种惊人的重合。
中国科幻作家韩松在其新作 《驱魔》里,想象了人工智能接管人类医学后的社会。病人成了机器算法的一部分,药战争代替核战争继续掠夺生命,人类的命运被机器牢牢操控。就医住院成为一种虚拟的治疗过程,目的是“驱魔”———驱除敌人植入的幻境、痛苦、对记忆的掠夺、对精神的折磨。
黑化的人工智能,一直是20世纪后科幻创作的主流语境,《黑客帝国》中人类被机器奴役的命运始终悬距眼前。在电影《她》《机械姬》、动画《攻壳机动队》、电视剧《黑镜》系列里,人工智能鬼魅一般滑入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如影随形。在思考科技过度发展的荒诞后果与伦理道德困境的同时,这些作品似乎暗含着另一种隐忧,科学技术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一旦被科学狂人和疯狂逐利的资本所绑架,将极度危害公众的安全。
科幻创作联结着未知、神秘、超越,联结着人类生命意识与生存境遇相关的情感。牛津通识读本 《科幻作品》的作者戴维·锡德认为,“科幻小说永远立足于作者的当下。他所见创造的任何历史时刻,都包含了时代自身的期望和该时代的人所感知到的趋势,科幻中表现的未来一定会体现该时代自身的想象维度。”结合目前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具有高成长性和行业颠覆性的新科技与新变革,将在科幻小说、影视剧及衍生领域持续升温。
“悲观”的科幻,是抵御未来危险的力量
纵观二百多年的科幻小说史,围绕着人类与世界未来的想象而展开,无外乎技术爆炸、太空漫游、外星异客、时间旅行以及近些年兴起的通讯战争、星际战争这几大类。但无论开垦哪个题材,人类对未来既好奇又恐惧、既乐观又悲观的两种对立情绪始终紧紧交织,它们铸成一把虚空利剑,直指人类未来可能遇见的种种威胁。
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是与《星际迷航》作者罗伯特·海因莱因,机器人三原则之父艾萨克·阿西莫夫齐名的“科幻三巨头”之一。对于地球文明接触外星文明的后果,阿瑟·克拉克在1950年代的著作《童年的终结》里留下了一个富有开放性的,可以不断阐释的话语空间:外星人给地球带来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战争消失了,瘟疫消失了,人类欣喜地接受了来自外星文明的厚赠。但是人类本身的社会秩序也被彻底颠覆,几个世纪之后,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人类”。这究竟是福是祸? 外星人的目的何在?
同时代科幻作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也是灾难科幻题材的代表。一种外星植物在地球上落户生根,最初它们是无害的,甚至还很有趣,当人们刚刚意识到它的威胁时,一切已无法挽回。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对宇宙的想象依旧深邃迷茫。刘慈欣在《三体》里描述的“宇宙丛林法则”是冰冷残酷的;知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在《你一生的故事》里,创造了一种被地球人形容为“七肢桶”的外星生物,它们降临地球,把语言传授给地球人,这种语言具有感知“因”与“果”的能力。但藏在“七肢桶”的善意背后的,是外星生物预知到自己的家园在未来将要面临危机,而地球可能是它们的救星。在21世纪的科幻文学中,地外文明依然不能轻易相信。越是高级的文明越有可能残酷而无情。在这些小说中,读者仿佛能听到那个唯一善良的三体人在宇宙中不停地对着地球“呼号”:“不要问答! 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
从小众走向“大众”,科幻小说如何打开话题度
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科幻小说出版总数从年度77部发展到年度179部,而美国科幻界一年大约要出版1000多部小说,市场差异显而易见。和当下庞大的网络流行小说读者群相比,科幻无疑是小众的,但与此同时,科幻发展前景却非常广阔。
自《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后,有学者称,“刘慈欣几乎单枪匹马地将中国科幻提高到世界水平”。虽语出惊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三体》的到来为中国科幻开创了新的纪元。
截至2015年底,《三体》英文版全球销量已突破30万册,国内销量超百万,创造了继“70后”“80后”的科幻启蒙读物《小灵通漫游未来》后的又一个科幻小说销售奇迹。从刘慈欣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小说到获奖,前后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也是中国科幻的“黄金发展期”。《三体》带来的爆炸性热点,直接揭开沉寂已久的幕布,让韩松、王晋康、宝树、陈楸帆、夏笳、飞氘、江波、程婧波等作家亮相台前,他们分别在不同题材领域崭露头角,展现了中国科幻的集体创作实力,也让“科幻”成为一个具有全社会普遍关注度的文学领域,甚至有了产业化的可能。
仍然以《三体》为例。在《三体》中,刘慈欣把工程思维、价值逻辑、社会学和宇宙学相互结合,独创了“黑暗森林理论”“威慑博弈学”“降维攻击”等全新理念,吸引了一批商界精英和文化名人读者,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掌门人的关注。《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所引发的话题深入互联网创业、科技研发、中小学教育等诸多领域,掀起了巨大的社会热潮,其影响力已经远超于科幻领域。在商业文化的推波助澜下,科幻文学成为了一种新潮的时尚概念与生活态度。此后,《三体》又进入影游联动开发、舞台剧开发,打开了科幻作品从小说走向全产业链的发展通道。实际上,近几年来,好莱坞热门科幻电影 《降临》《异形》《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地心引力》 等无一不是基于全产业链开发的典范。科幻作品影像化的同时,优秀的科幻作家、编剧也打开了知名度与影响力。
这不由令人想到,曾在穷困潦倒中死去的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他是一位梵高一般的创作者,直到死后才凸显其创作的价值,这还要归功于根据他的小说《机器人梦见电子羊》改编而成的电影《银翼杀手》的非凡成功。制片人和导演们发现,菲利普·迪克的作品非常适合走上银幕,从《银翼杀手》到 《全面回忆》《异形终结》《记忆裂痕》《预见未来》《命运规划局》……他的九部作品被陆续改编成了电影,菲利普·迪克终于在死后声震人间。
不过,饶是寂寞如斯,但菲利普·迪克在生前留下的一句话,却值得被后世科幻作家所铭记,“我首先是一个作家,再是一个科幻作家。”
迈克·雷斯尼克:42次闯入雨果奖的科幻大师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迈克·雷斯尼克著作等身,从1989年至今,获得过五次雨果奖、37次雨果奖提名;一次星云奖、11次星云奖提名。1993年,他还获得了科幻小说终身成就奖云雀奖,被《洛杉矶时报》评价为“一位启人深思、创造力丰富绝伦的科幻作家,并拥有银河系般浩瀚无垠的视野。”
雷斯尼克至今创作了64部长篇小说,250多个短篇故事,两部剧本,作品被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他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杰出的编辑,曾担任过40多本科幻选集的主编,培养出众多科幻作家。
2014年,雷斯尼克的小说集《基里尼亚加》被引进中国。故事集收入了雷斯尼克自1987年起至1998年间创作完成的十部短篇小说,大多以非洲肯尼亚地区为背景原型,其中有六部小说获得过雨果奖提名。
《基里尼亚加》是首部以肯尼亚基库尤人为原型创作而成的小说。雷斯尼克凭借这部作品一举成名,于1989年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雨果奖短篇小说奖。它讲述了遥远的22世纪,人类在污染的星球中企图再造理想世界的故事。
故事中,在非洲肯尼亚的基里尼亚加圣山下,耸立着一座座污染严重的城市,成群的野生动物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广阔的热带草原上住满了欧洲的移民。主人公柯里巴是基库尤人的后代,他曾在欧洲受过高等教育,知道在几世纪以前,他的族群过着与如今全然不同的生活。柯里巴认为,是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导致了基库尤社会持续堕落。于是,他决意在另外一个类似于地球的星球上建立起属于他们基库尤人自己的“乌托邦”———基里尼亚加。
《基里尼亚加》出版后广受好评,以至于几年后雷斯尼克接受委托,又写了一个题为《乞力马扎罗》的故事,讲述马赛人希望吸取柯里巴的教训,试图建立他们自己的理想世界。
雷斯尼克对非洲一直很着迷,尤其是肯尼亚基库尤部落居住的那片地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非洲的历史、文化和动物,斯瓦西里语说得也相当流利。自1987年开启肯尼亚之旅后,他就在不停创作相关小说,它们构成了《基里尼亚加》的序幕、各个章节和尾声。
瑞萨·沃克:轻松搭配青少年文学和科幻历史
美国科幻作家瑞萨·沃克是畅销科幻小说“柯罗诺斯系列”的作者。古希腊神话中,柯罗诺斯原意为“超原始神”,是超越一切的存在,也象征着时间。该系列共包括九部小说,《穿梭时间的女孩》是其中第一部,它通过一个16岁少女的视角,以穿越的形式在时间边界叩问历史与情感。小说在美国推出后获得广泛好评,不仅斩获了2013年亚马逊突破大奖,并且入选美国亚马逊电子书排行榜历史小说第一名、穿越小说第五名。目前,“柯罗诺斯系列”全球已销售近百万册,被翻译为十多种语言。
2017上海书展上,瑞萨·沃克《穿梭时间的女孩》与中国读者见面,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该作者的系列畅销书第一次被翻译引进中国。故事用浓郁的科幻元素,呈现了一则关于青春和成长的动人故事。16岁的少女凯特过着与常人无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多年不见的外婆送给她一枚散发着蓝光的挂件,并向她透露家族拥有穿越时空的遗传基因。一起时空旅行中发生的秘密谋杀案,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凯特必须回到1893年的芝加哥改变过去,才能拯救未来。然而,一条时间线的修正意味着另一条时间线的消失,如果成功,凯特深爱的男孩将彻底忘记她,如果失败,她既往的人生将不复存在。
时空穿越一直是科幻小说中炙手可热的话题。无论是早期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时光机器》,还是美国科幻大师杰克·芬尼的 《一次又一次》,科幻作家们一次又一次去探索生命的边界,体验有限人生的无限意外与冒险。
出生在美国南方农场的瑞萨,从小看着《星际迷航》长大,她常常幻想自己生活在遥远的未来星球上。与此同时,她还有着毕业于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及大学历史老师等多重身份。瑞萨·沃克用细腻动人的笔触建构了一个最平凡却又最真实的女孩凯特,并以丰富详实的历史知识为读者重现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细节。在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背后,缓缓道出了关于青春的真谛。所有的成长都始于失去,而成长也会意味着再次拥有。美国畅销小说家吕贝克·福特称赞道,“她的青少年文学搭配科幻与历史题材,就连成年读者也无法抗拒。”
陈致宇:用极客脑洞打开宇宙
美国华裔新锐科幻作家陈致宇出生于宝岛台湾,目前为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陈致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曾在硅谷担任软件工程师,他擅长编写程序和解谜游戏,也热衷于撰写科普文章、科幻与推理小说,因此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极客风采,深受读者的喜爱。
目前,陈致宇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四的孩子》 与长篇小说“特工袋鼠”系列。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的《特工袋鼠:德嘉·索雷斯号之行》,作为陈致宇“特工袋鼠”系列中重量级的一部,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同步上市,与中国读者见面。
《特工袋鼠:德嘉·索雷斯号之行》得到过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得主詹姆斯·帕特里克·凯利等多位科幻小说家一致推崇,“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太空冒险,充满了高科技的元素”“特工袋鼠一定会成为深受喜爱的伶牙俐齿的星际冒险家”“充满幽默与绝妙的科技感。”
故事中的“袋鼠”并不是一名普通特工,除了接受过特殊的情报训练、掌握尖端科技之外,还拥有一项独一无二的能力:打开一个超空间通路,通往另一个维度的“口袋宇宙”,可以安全藏匿任何东西。在一次任务之后,袋鼠被上司“鞭笞者”安排去“休假”,远离地球和调查,条件只有一个:不要惹麻烦。于是,袋鼠化名为“伊万·罗杰斯”,乘坐德嘉·索雷斯号星际飞船,踏上去火星的旅程,但日子绝非如袋鼠设想的那么波澜不惊。
著名的《出版人周刊》称,“在这本融合了悬疑感与科技感的科幻小说里,陈致宇创造了曲折的情节,缔造了强有力的高潮,让悬念在主人公袋鼠的妙语连珠中发酵。这部小说为作者的系列作品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