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日本东京,筑地的餐厅的鲸鱼肉午餐。视觉中国
日本是全世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巅峰时期几乎是排名其后国家的3倍以上。以“刺身”(生鱼片)的主要食材金枪鱼为例,日本的消费比重居然占到全球近80%之多。偏爱鱼类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如今日本的渔业总产量约430万吨,仅为1984年巅峰时期1282万吨的约1/3。而目前日本人口比当时多近1000万,因此虽有进口水产品作弥补,但人均消费量依然走低。此外,由于产量减少,水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据日本媒体报道,以2018年10月的价格与8年前相比,鳗鱼上涨了69%,乌贼涨了67%,鲑鱼涨了50%,秋刀鱼的价格更是上涨了149%。东京都杉并区的一位家庭主妇表示:“这些都是常吃的鱼,价格一下子提高这么多,家庭生活支出受到很大的影响。”
渔船又小又旧,捕捞能力有限
日本渔业产量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日本农林水产省认为,这与这些年来各国加强了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理有直接关系,此举导致日本渔船可以开展捕鱼作业的区域明显缩小。不过,从日本《水产白皮书》披露的相关数据来看,更直接的原因应该是日本的捕捞手段太落后。
说起来令人诧异,日本作为世界老牌造船大国,2016年其渔船平均吨位仅为4吨。如此“一叶扁舟”,还有远洋作业能力吗?再看看其他国家:韩国渔船的平均吨位为9吨,挪威为66吨,爱尔兰为153吨。小渔船抗风浪能力极为有限,所能携带的柴油也受到极大制约。同样,这么小的渔船想要配备完善的冷冻设备,也是不现实的。按照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口径,凡是10吨以下的渔船,均列为“沿岸渔船”。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日本渔船都与远洋捕捞无缘。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日本平均每艘渔船的捕捞量仅为31吨,而美国为71吨,中国72吨,新西兰高达404吨,挪威更是以638吨遥遥领先。
既然渔船太小,理应通过合作扩大生产规模,这样才能实现规模效益。但日本渔民中隶属水产公司(包括渔业生产组合)的仅占总数的3.1%,开展共同经营的也仅占2.3%,其余绝大多数都是个体渔民。如此这番,欲提高产量就纯属一厢情愿了。
日本的渔船不仅小,船龄也过于陈旧老化。《水产白皮书》显示,日本所有渔船中船龄10年以内的仅为17.6%,10至19年的为22.9%,20至29年的占41.3%,30年以上的居然也多达18.2%。显而易见,日本渔船十分老化,急需更新。一方面,日本各造船厂很难接到订单,但与此同时日本的渔船又小又旧,这一现象似乎令人费解。但其实很简单,日本渔民收入低下,根本没有能力购买新船。
渔船又小又旧,捕捞能力自然有限,渔民收入也就难以提高。收入低下,就留不住人。2017年日本渔民仅剩约15万人,而在1984年的巅峰时高达200万人,也就是说,92%以上的渔民离开了这一行业。与此同时,渔民的年龄也明显偏老,2017年65岁以上的老渔民占到了1/3以上。渔民年龄老化,知识陈旧,难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渔业产量就更没指望了。
日本沦为“渔业战败国”?
由于本国的捕捞量无法满足国民对水产品的需求,日本只能通过进口弥补。目前,日本每年水产品的进口量达到248万吨,占消费量的36%。即便如此,日本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比30年前减少了约1/3,2011年为53.7公斤,这一数据少于近邻韩国。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水产品太贵了——运输费、冷藏费再加上关税,怎么会不贵呢?
▲日本东京上野阿美横丁的一家出售海鲜的商店。视觉中国
以2017年为例,日本消费品价格指数只上涨了0.5%,但水产类涨幅却高达6.4%。最不可思议的是,一种生长在北太平洋尤其是阿留申群岛的多线鱼,其市场售价曾为每公斤50日元,如今居然超过2500日元,涨了整整50倍。
水产品消费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鲜度下降了。即便渔船的冷藏设备再先进,但经过长途运输后(例如从美国和智利进口),其新鲜度毕竟要差得多,而日本消费者在这方面又很挑剔,不新鲜就不吃。
日本渔业曾有过极为风光的时代,但目前却一步步沦为“渔业战败国”。对此,渔民抱怨全球升温导致鱼类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渔业协会则将原因归咎于国际局势恶化,而政府主管部门水产厅一味指责外国渔船滥捕滥捞,就是不反思自己无所作为。
近年来,日本的一些主要商社也开始投资渔业,力图阻止产量持续下滑的局面。例如三菱商事出资1500亿日元,并购了全球排名第二的水产养殖企业挪威塞马克公司。三井物产则与美国的水产销售企业Mark Foods开展合作,并出资121亿日元取得智利一家水产养殖和加工企业23.4%的股权,参与鲑鱼养殖等等。这些努力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从生产体制以及相关法规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渔业产量仍会越来越少,日本民众将来或许只能“望鱼兴叹”了。
作者:陈鸿斌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