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选民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一处投票站投票|新华社
5月26日,叙利亚新一轮总统选举如期举行,不久前叙境外公民已开始先期投票。此轮大选在叙利亚政府有效统治的地区举行,政府在国内共设立了1.2万多个投票站,境内外能够进行投票的叙利亚公民预计逾1800万。
最终获得叙最高宪法法院认定的三位参选人是现任总统、复兴社会党总书记巴沙尔·阿萨德,前内阁副部长、叙执政党友党“叙利亚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成员阿卜杜拉·萨卢姆·阿卜杜拉,以及反对派组织“叙利亚民主阵线”领导人马哈穆德·艾哈迈德·马雷伊。
其中,阿萨德在此次大选中顺利连任的机率较大。若阿萨德开启新的七年总统任期,将对叙利亚的战后重建及重新融入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西方搅局心有余力不足
2021年的总统大选和2014年的总统大选是中东剧变爆发并席卷叙利亚以来,该国所经历的两次大选。当前叙利亚局势整体向好,且叙利亚政府实际上已在国内的政治与军事博弈中牢牢掌握了绝对优势和主动权。在此情形下,叙利亚政府主导的本轮大选所遭遇的外部质疑与阻力,相较于7年前而言,实则微不足道。
中东剧变蔓延至叙利亚境内之初,西方及其支持的叙反对派武装高举“民主”“人权”大旗,欲一举推翻阿萨德政权。2014年叙利亚大选时,恰逢叙内战处于胶着状态、叙利亚政府处在半壁江山已失的窘境。西方对叙大选不屑一顾并大肆挞伐,外部势力支持的反对派武装势头正盛,欲取代阿萨德政权,对大选自然是全盘拒绝。
随着近年美俄协同打击“伊斯兰国”武装在叙伊边境地区的存在,以及叙政府军在俄罗斯的强力支持下不断收复失地和战略要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事实上已经接受了阿萨德政权将继续且长期存在的事实,也无奈认清了俄罗斯在叙利亚相较于西方的明显优势地位。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对美国中东政策进行了调整,改善美伊关系的态度推进了叙利亚局势的进一步缓和。
因此,西方国家虽然继续对叙利亚的大选作出了“既无自由亦无公平”的提前定性,但这只是惯性使然。统治范围大幅缩水的反对派武装当下的头等大事是保住现有的“一亩三分地”,只能选择在其控制区内禁止民众参与投票了事;叙利亚库尔德武装早已在其控制区内自行其事,对叙政府和大选投票敬而远之。
▲5月26日,人们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郊杜马镇参加总统大选投票|新华社
反对派人士参选受关注
在三位参选人中,阿卜杜拉因其所属政党及从政背景,而被普遍视为阿萨德通往总统连任道路上的“陪衬”,国际社会自然将关注点聚焦在马雷伊身上。
马雷伊是叙利亚大选史上首位获得参选资格的政治反对派人士,他能与阿萨德“同台竞技”本身就已开创了叙利亚政治进程新的历史篇章。
早在2015年12月,作为叙反对派组织“叙利亚全国民主行动委员会”秘书长,马雷伊公开支持俄罗斯对叙境内的“伊斯兰国”和“努斯拉阵线”等恐怖组织的空袭行动;认为阿萨德是国家的必需品,对叙利亚危机迈向政治解决的成功极为重要;将叙利亚政府军视为包括所有叙利亚人的国家军队,支持叙军的反恐战争;坚信以政治途径而非参与任何恐怖主义活动来解决危机。
“叙利亚全国民主行动委员会”于2014年5月在首都大马士革公开成立,马雷伊坦言自1993年以来,一直作为笃信泛阿拉伯思想的纳赛尔主义的律师和反对派人士而存在。马雷伊将此次参选总统视为叙利亚民主进程中一个有所作为的机会,并进一步将叙反对派区分为“不依附于西方议程的国家反对派”和“外国支持的反对派”,认为前者希望对叙利亚有利,而后者则将西方议程应用于分裂国家。马雷伊所秉持的维护叙利亚国家独立与尊严的思想与叙利亚政府不谋而合,并在具体政治实践上与后者和而不同。
连任将促叙利亚重返国际社会
阿萨德在此次大选中顺利连任的机率较大,是饱经战火摧残的叙利亚民众人心思定的集体心态合力为之的结果。相较于阿萨德家族治下数十年的社会积弊,中东剧变后的叙利亚所遭遇的断崖式乃至毁灭性的社会倒退,使得流离失所的叙利亚民众乃至诸多政治反对派人士对于“民主”与“民生”议题有了痛彻心扉的反思。
若阿萨德顺利连任,将会确保其国家重建计划及国际合作在未来7年得以贯彻,将有利于在叙利亚大部分领土上恢复社会秩序、提升民生治理水平,并最终对国际化的叙难民问题的根本破局指明方向。
今年1月,沙特与俄罗斯就叙利亚尽快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重要性达成一致意见。近期有消息称,沙特与叙利亚之间“冰封”十年的关系于本月加速解冻。沙特情报部门负责人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叙利亚并与阿萨德会谈,而叙利亚十年来首个官方代表团也随后对沙特进行了正式访问。这反映了沙特事实上对于阿萨德政权的敌视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沙叙正在改善的关系将在阿萨德连任后稳健而连贯推进,未来恢复阿盟成员国身份将有助于重塑阿萨德及叙利亚政府在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统治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为叙利亚重返国际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钮松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