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灏居委会主任杨筱娟为新人致贺辞。姜维超摄
这场弄堂婚礼在邻居们的合力帮助下,办得温馨、热闹。
时隔40年,弄堂里的婚礼“盛宴”又操办起来了:闸北区平型关路500弄,在这里生活了30年的新郎许振伟和新娘张玲进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尽管只有3桌酒席,但摆在桌上的都是邻居们的拿手菜,舞美婚纱也全部由邻居们众筹完成。
昨天,距离这场新弄堂婚礼恰好50天,婚礼的主角许振伟和张玲夫妇仍幸福地生活在这场婚礼盛宴引发的“涟漪”中,他们靠邻居们众筹送来的贺礼——单反相机,开起了一家摄影网店,兼职创业。他们的小家成了弄堂里的“景点”,几乎每天都有邻居上门道贺,热闹得连门都关不上……
共和新路街道锦灏居委会书记冯亦怀是这场弄堂婚礼的发起者,她说,上世纪70年代,流行家家户户拿出多余粮票帮助邻居举办弄堂婚礼。现在,大家为了许振伟的人生大事,也愿意“重起炉灶”。“这场婚礼带给新人的幸福、带给弄堂的喜悦、带给邻里的温情,一点也不亚于当年。”
弄堂婚礼,隆重却不贵
新弄堂婚礼,虽然少了粮票,但40户老邻居各凑了50元的份子钱,居委会也拿出3000元补助金。许家在500弄生活了30年,这些老邻居看着许振伟在弄堂里一点点长大、成人。
许家心地善良,却并未得到命运的眷顾。2009年,许振伟原本打算结婚,可他刚退休的父亲在去买菜的路上被车撞倒。老许当时觉得没什么事情,也没有找驾驶员麻烦,可没想到,他的伤越发严重,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为了抢救,许振伟的妈妈马玉香耗尽了家里所有的钱,令许家陷入了贫穷。
许振伟守孝3年,上海姑娘张玲毫无怨言地等着他。3年期满,办婚事又犯了难。由于经济拮据,双方家长都知道,想办一个既难忘又盛大的婚礼已成奢望,两家人最后商量,一致决定简单地请邻居和亲友们吃个饭“了事”。
在收到这样一份吃饭邀请后,弄堂里的邻居们“不答应了”。大伙儿和居委会商量,决定为这两个相恋9年的年轻人办一场隆重却不昂贵的弄堂婚礼——就像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一样。
众筹喜宴,温情暖心窝
婚礼前一周,邻居们在居委会开策划会,大伙在欢笑中确定了许家婚宴的菜单——10个冷盘、8个热菜、2个点心。由6户人家根据各自的拿手菜掌勺:糟溜鱼片是李家阿姨做,清蒸多宝鱼是缪家叔叔拿来的,王家阿姨贡献她的炒虾仁,年纪最大的77岁阿婆负责味道浓郁的红烧茄子。许振伟就分管主食,水饺。
刚刚退休的楼组长费亚芳对待许振伟就如同“自家小囡”。婚礼当天,她主动担起了协调工作,婚礼后还帮着大伙儿一起洗碗。费亚芳说:“操办婚礼,人人都是工作人员。坐上‘圆台面’,个个都是贵宾。在老小区,和邻居亲近不是一件难事。”
婚礼“盛宴”,就不能只顾着吃。大家还共同策划“喜庆祥和”的气氛。婚礼当天,他们购置了鲜花装点的门洞,租来了大背景板、红地毯以及音乐设备等。居委会和邻居一起众筹了5000元,办了婚礼,还给新人送去了贺礼——单反相机,因为邻居们都知道,新郎许振伟曾经做过婚礼摄影师。
婚礼当天,居委会主任杨筱娟在贺词中一再感谢社区居民忙前忙后,出钱又出力。老邻居们一句句“早生贵子”,引起全场笑声不断。新郎许振伟的答谢词,句句都是感谢。
前后经历一个多月,看着婚礼顺利完成的邻居们最后都松了一口气。不少居民说,这是结婚的新时尚,“有五星级饭店办的婚礼所无法比拟的温情。”
报答邻里,唯有奋斗
婚后,许振伟的小屋依然热闹非凡。除了道贺的,还有不少邻居带着木工、漆工直接前来学习许振伟的极简装修风格。婚房里的极简装修,也有老邻居的关照。原来,给许家装修的师傅都是邻居介绍的。新人家在底层,3个月的装修时间里,楼上的独居老人免费让他们娘俩搬去同住。谈起邻居,小许一家都怀着满满的谢意。
由于婆婆视力不佳,一个人在家行动不便,新娘张玲婚后辞去了工作,在家专职照顾婆婆。婆媳俩每天接待邻居们,乐呵呵的。她们说,这是对邻居们的报答。
许振伟的家庭条件并没有改善,8万元的装修费用还未还清。因为有了婚礼上收到的单反相机,许振伟决定添置摄影装备,重操旧业开一个“为了去旅行”的摄影网店——新娘白天在家接单,新郎白天下班后或者周末去摄影。
目前,“为了去旅行”网店已经有了243个单子,每单的评价都是5星。“其中不少都是回头客。”许振伟说,“现在每天晚上都要拍几张,每个月还有一单是跟拍婚礼的。”
他知道,要报答邻里,奋斗是唯一的方法。
文汇报见习记者 祝越 记者 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