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萍、刘海波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是传统工艺振兴的大好时机,我们应当把握机遇,共同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在“大匠至心·传承人对话——2018传统工艺振兴”沙龙上,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表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让我们运用“欣赏”、“消费”、“使用”、“审美”等手段来促进传统工艺重返现代生活,记住“乡愁”,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传统工艺进社区融入百姓生活
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的大兜路历史街区里,一个“雕版印刷技艺”传习班正式开启,20多名不同区域、年龄、职业的学员跟随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大师、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小建学习雕版印刷技艺,一周为一期。“学员年龄从20岁到68岁都有,因为对雕版印刷非常感兴趣而聚集在一起。有的对雕版印刷有粗浅的了解,有的完全不了解,一周下来,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提高。”黄小建介绍,他手把手地教授徒弟技艺,带着他们实地写生,用雕版印刷作品来反映运河沿岸风貌,还带领学员走进社区,让普通老百姓近距离接触雕版印刷,受到了热烈欢迎,大家对于这些可以动手动脑的传统工艺,很感兴趣。
非遗项目雕版印刷走进社区,深受小朋友喜爱。(刘海波 摄)
“雕刻让学员完成,社区居民负责印刷。对社区居民来说,他们只要学会在制作好的雕版上,涂上色彩,铺上纸,轻轻刷几下,就可以产生成品了,简单易行。”黄小建表示,通过广泛发动居民参与来实现非遗“活化”,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对于其传承普及和振兴推广很有意义。而且,此次非遗大师带领徒弟进社区,让社区居民“零门槛”“无障碍”接触传统非遗技艺,并获得百姓的认同与喜爱,也让杭州市拱墅区文广新局局长、浙江省非遗文献馆馆长陈宁看到了“门道”。“如果说‘继承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主动脉,那么‘普及推广’就是非遗工作的血管。传统工艺只有走进社区,让继承传统与普及推广齐头并进,才能令其在新时代拥有更新鲜的血液。”陈宁介绍,走进社区其实就是走近百姓身边,其实这个社区不是行政概念的社区,而泛化的是一些人群。
“非遗是一个特别优质的资源,非遗进社区将有助于区域文化建设。”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传统工艺的振兴就是要将乡村的手工艺转化为城市的手工艺,让手工艺从求生方式转变为娱乐方式。走进社区,就是传统手工艺进入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种树者必培其根’,让非遗走进社区,深入民心,成为一种认知和素养,才能真正让非遗活起来。”陈岸瑛表示。
“时尚”“创意”让传统非遗获生机
云髻低挽、容颜恬静、盈眸浅笑,一群曲线玲珑身穿古朴典雅旗袍的时装模特将中国的传统服装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大匠至心·传承人对话——2018传统工艺振兴”杭州沙龙系列活动之一“走进时尚沙龙”,在时尚潮流的聚集地杭州大厦举行。传统非遗技艺与与时尚巧妙结合,完美勾勒出东方女性典雅与内秀的同时,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受到现场观众追捧。
传统技艺引入现代服装,旗袍秀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刘海波 摄)
美如意是杭州一家旗袍定制店,纯手工制作是该店一大特色。“在美如意制作工艺环节中,从客户第一个体验点到成衣的完工,我们梳理了263道工序,其中还不包括特殊的工艺比如绣花。在内部工艺环节中我们突出强调传统工艺。”美如意品牌创始人、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服饰专委会副主任吴慧淓介绍,传统的旗袍加上传统的非遗技艺刺绣,经过服装设计师的时尚创意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美如意也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标。“时尚这个字眼我认为是前卫的、时髦的,标新立异的和焕然一新的。非遗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大的标志在于能否融入当下的生活和时尚。”吴慧淓表示,非遗走进了生活,如果被大众接受,它就是时尚的。譬如张小泉的异形剪刀、王星记的特色礼品扇、“万事利”的丝绸,得到百姓认可,就是引领时尚。
传统技艺马尾绣植入现代服饰引领新时尚。(刘海波 摄)
“非遗是曾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继承和转化才能让它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郭艺表示,希望社会上能为非遗传承积极搭建资源平台,让传承人推动传统手艺进入现代生活,让设计师把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意创新赢得大体量的社会化关注,从而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多年轻人的认可。这样非遗传承才能“活下来”,“火起来”。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