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茶湾,清代被纳入御茶园,专为皇室供专供。
提起绍兴柯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轻纺之都”,没多少人知道它还有一张绿色金字招牌“中国珠茶之乡”,其境内的“平水日铸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名满天下。记者从柯桥平水日铸新茶上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这一千年古茶得以逐渐恢复,传统炒茶技艺重获传承。
香飘千年 诉说昔日灿烂文化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日铸雪芽”,产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会稽山脉的日铸岭,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日铸茶即被誉为“珍贵仙茗”,此后盛名不衰 。
到了宋代,绍兴茶叶生产盛况空前,会稽山出现大片茶园。日铸茶被列为贡品,引来范仲淹、苏轼、苏辙、陆游、刘基等众多文人墨客的赞誉,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记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剡录》(南宋·高似孙)云:“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将日铸茶列为全国五大名茶之一。
明清时期,平水已成为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清道光23年(1842年)宁波、上海等口岸通商后,平水镇成为我国珠茶加工中心和主要集散地,“平水珠茶”也从这一时期起声名大振,海内外茶商无不知中国平水珠茶,成为我国当时最有名的名茶和最早出口的茶类之一,被誉为“绿色珍珠”。清代朝廷将离日铸岭巅约二里的山岙辟为御茶园,进行特别栽培,为监督制作贡茶,又设置了御茶监这个机构和官员专司其事,从此日铸茶岁岁朝贡,日铸岭下采制日铸茶之处得名“御茶湾”。
柯桥区的“茶马古道”诉说着昔日的荣光
“有人认为日铸茶是中国最早的炒青绿茶,也是饮茶撮泡法的起源之处。”柯桥区农林局副局长陈洪江介绍,到南宋时,绍兴会稽县对制茶工艺进行改革,率先用炒青法代替蒸青研压法制茶,制作的茶叶形为条形散茶。据《越言释》记载,绍兴日铸岭茶区在宋时发明了用炒青法制作的条形散茶(绿茶)技术,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形质为之一变,冲泡后色香味形更佳,这与现代制茶工序十分类同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自注时说,“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明、清炒茶过程逐渐演变,受前皇宫龙凤团茶的影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重揉重压逐渐卷成圆形,由此形成一个新的茶类——珠茶。”陈洪江介绍,平水镇也成为珠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平水珠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绿色珍珠”。
然而,到了近代这一流传千年的名茶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前日铸岭一带茶园荒芜,日铸茶制作工艺几濒失传绝迹。解放后,日铸茶得到逐步恢复。1980年,恢复试制的日铸茶在全省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省一类名茶。
回归传统技艺 千年名茶香飘万里
“平水珠茶的炒制需经过初制和精制二次加工,关键性的工艺是初制。”陈洪江介绍,日铸茶炒制的方法十分讲究,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个过程。而干燥工序又可分“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4个工艺工程。过去手炒一锅珠茶约需10余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脚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说法。“2011年2月,柯桥区政府将‘平水日铸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绍兴县茶叶主导品牌加以宣传推介,2012年7月,平水珠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洪江介绍,
近年来,柯桥区政府成立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创新日铸茶制作工艺,大力度推广“平水日铸”品牌,日铸茶迎来“浴火重生”良机。
据了解,2017年柯桥全区茶园面积约7万亩,产茶6400吨,总产值3.7亿元。平水日铸茶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传播中国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6年7月,柯桥申报创建省级茶叶产业集聚区,当年底被批准列入全省第一批10个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创建名单,平水南部山区省级茶叶产业集聚区规划茶园面积5.9万亩,计划3年内实施茶产业项目和公共配套项目27只,完成总投资3.2亿元。
“今年平水日铸茶产区风情线开始启动,柯桥区将御茶古道—御茶湾、瑞泰茶栈、舜皇庙、平阳美丽茶园,以及茶企、茶旅项目串珠成链,游客们可以在绿水青山中,品千年名茶,感悟柯桥茶韵之美。”柯桥区委副书记、区长赵如浪表示,柯桥区力争在2019年将平水日铸茶产区打造成为一个内涵更丰富、建设水平更高、综合效益更好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样本。
文:文汇报驻浙江记者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