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地东部发掘区。
在新疆伊犁尼勒克县科蒙乡东一个名叫吉仁台沟口的地方,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经过3年的发掘,发现了众多令人震惊的秘密:迄今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1000多年;2000多粒炭化黍种子的发现,为黍的西传路线提供了最新的材料;出土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遗物遗迹,包括坩埚、炼渣和陶范等,显示这里存在一定规模的铸铜活动……这块台地,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8年5月到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对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多平方米,清理房址17座,窑址两处,墓葬两座,另外还发现了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煤堆等200多座,采集遗物标本1000多件。其中,主要以陶器和石器为大宗,少量铜器、骨器和铁器等,还出土数量较多的牛、羊、马等家畜的骨骼。另,集中发现2000多粒炭化黍的遗存。
2018年,在房址区南约1000米处新发现了一处大型高台遗存,高台本体120米见方,外周有约10米的坍塌堆积。高台遗存地处沟口要冲,沟通东西,向沟外可连接乌吐兰墓地、喀拉苏遗址,向内可连接吉仁台沟口遗址主体区、穷科克遗址、汤巴勒萨依墓地,是将喀什河流域青铜时代遗存串联起来的关键点。值得一提的是,高台遗存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新疆史前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放眼同时期欧亚草原也难得一见。
▲大型房址F6。
经发现证实,青铜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煤炭。这意味着人类使用煤炭资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经过碳14测定,这处遗址早期年代距今3600年。“众多的发现显示使用煤炭资源作为燃料这一行为差不多贯穿了整个遗址的始终。这种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在人类能源利用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性质,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阮秋荣说。
此外,在这处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丰富的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遗物遗迹,包括坩埚、炼渣和陶范等,冶金证据链更为充分。这表明该遗址存在一定规模的铸铜活动,这在新疆青铜时代的遗址中十分罕见。遗址中,还出土几件铁块和较多铁炼渣。这些新发现对新疆及至中亚地区史前冶金考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
阮秋荣说:“我们确认了这个聚落遗址的基本布局和功能分区。即它主要由房址区和高台遗存组成,在高台遗存东南部的喀什河两岸应该属于与遗址相关的墓葬区。这些遗存共同构成了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复杂的大型聚落遗址。结合近400平方米大型单体房屋建筑和气势磅礴的石构高台遗存,我们初步推测,这里是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中心之一。”
最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他们在遗址中集中发现了2000余粒炭化黍种子。这是伊犁地区青铜时代该类作物的首次发现,为黍的西传路线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该遗址也有少量源自西方的农作物如大麦、小麦的发现,这为研究早期农作物的东西交流路线提供了新视角。
▲出土煤块。
吉仁台沟口遗址是伊犁河流域及新疆史前文明的直接见证,是古代新疆人民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实证,也是展现尼勒克县历史文化传承与底蕴的物质载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煤的发现是最大亮点,是核心贡献,是世界考古学的大问题,意义重大,但还要进一步认识煤的使用范畴和性质问题。黍是由东向西传播,大麦、小麦是从西传入中国,农作物互相传播反映的是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羊、牛、马的动物遗骸,应将各期动物量化分析,将其与畜牧向游牧的转变联系起来。
南京大学教授水涛提出,通过三年的发掘,在伊犁河流域揭示出了一处综合性遗址,既有冶炼的手工业遗迹,还有大型的单体建筑和数量较多的墓葬,说明这个聚落或者人群本身和冶金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来源:考古汇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