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任大使、不做秘书长,如今的周文重又换了个方式再“外交”。谈及今年的赴美之行,周文重笑言正在计划中。一日大使,终身跟随,虽从驻在国卸任,但使命却成了“终身”。“去年参与了芝加哥大学主办的2018中美论坛,以及素有中美经济‘二轨对话’之称的第十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等,我想还能在中美关系中发挥些 ‘智库’作用吧!”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的第二天,周文重出现在中美企业家对话现场,来往的招呼声中,不时还能听到“秘书长”的称谓。“不要再喊我秘书长了,我现在只是论坛的咨询委员”,周文重多次纠正。如同9年前,人们努力习惯将“周大使”改口成“秘书长”。
2010年4月9日,时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论坛年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由卸任驻美大使的周文重接任秘书长。
“善于沟通,比较圆润”是当时外界对这位新秘书长的评价,而这样一种风格正源于周文重数十年的外交智慧。从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到奥运火炬在旧金山的“戏剧性传递”,从人民币汇率问题到两国高层互访,周文重见证了中美外交的风云变幻,其“沉稳、冷静、寻求平衡”的外交风格也愈发为人称道。从大使到秘书长,身份更迭,但与“人”打交道的沟通智慧始终相伴。
2010年3月1日,周文重正式卸下驻美大使一职,“我马上就要轻松啦!”他感叹道,“中美之间各方面的交往非常多,突发事件不断,我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在大使任上,周文重一直重任在肩。
任期的结束并非意味着外交生涯的终止,接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后的周文重不像大使那般在维持双边关系中发挥作用,反而转向了更复杂的“多边关系”,重担依旧没有卸下。周文重坦言,“当时的博鳌亚洲论坛已走过10年,已成为一个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全球论坛,如何让其变得更加全球化,如何营造充分交流的氛围是我们不断要研讨的问题。”
上任伊始,周文重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拜访论坛理事,为筹备论坛忙碌。多年的大使经验让周文重坚信,。多年的大使经验让周文重坚信,。
201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除了开幕大会外,所有分会都采取对话形式,这使“新博鳌”带有周文重式的烙印。“18年来,博鳌亚洲论坛已经从纯经济论坛转变为综合性高端对话平台,每年除了要准备论坛年会开幕大会外,还有年会的五六十场分会,此外秘书处还要在海外举办研讨会,比如2014年9月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了‘西雅图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
▲图片来自网络
谈及身份的转变,周文重谦称自己这个秘书长就是一个执行者,是做“服务工作”的。当然,执行也有其艺术。“邀请层次高、有权威的演讲者对于年会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他们的时间表都非常满,最早半年前就要开始启动嘉宾邀请。原来当大使,很多人要你帮忙,现在反过来了,要很多人来支持你,这就需要换位思维。博鳌亚洲论坛是个民间组织,并非官方机构,所以人家可以帮你,也可以不帮你,这里面就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周文重来说,筹办一届博鳌论坛年会,从主题的设计到嘉宾的邀请,再到具体会务的安排,千头万绪,如何协调与沟通非常考验人,但有时难免会有疏漏。周文重写过无数感谢信,其中也有不少致歉信。“我给李开复写过一封致歉信,因为阴差阳错把他的名字给漏了,他到场以后发现好像没有他的位置,这很尴尬。所以对一场活动而言,每个环节都要事先想好,而且都要有预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换位新角色的周文重依旧干劲十足,而贯穿其中的沟通智慧也在不断产生新的效果。
无论是在外交一线做大使,还是担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推动民间外交,周文重都在追随自己心中那些优秀的人的脚步。正如其2009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所说——“我的外交生涯中,有幸遇到了许多被人们视为楷模的人物,当听到他们谈论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永远保持干劲,让追求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止。”
“别谈我,多谈谈论坛”,年过古稀的周文重对自己的压力与操劳,总是轻描淡写,但当提及与论坛本身相关的话题时,他立刻变得兴奋起来,像父亲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这个“孩子”的成长。尽管卸任了秘书长一职,总还能看到周文重奔波的身影,“哪有退?我还会再做6年的论坛咨询委员,还想看它再长得强壮些呢!”言语中满是期盼。
【人物档案】
周文重,1945年出生于重庆,幼年随父母迁居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73至1975年,在英国巴斯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进修。
1970年初,周文重开始外交生涯,先后在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外交部翻译室、美大司工作,是“一国两制”提法的第一个翻译者。历任中国驻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美国大使。曾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现任中国-美国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著有《出使美国2005-2010》《斗而不破:中美博弈与世界再平衡》等。
作者:袁琭璐
实习编辑:罗娜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