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感谢声飞来,发自每位到场者的内心。感谢周励对历史和世界的探索,感谢她以文学表达人性思考的大视野,感谢她对华文文学的突破,感谢她生命的激情书写和善良捐赠的辐射。9月12日下午,旅美作家周励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举办。周励因南极探险与文汇讲堂结缘颇深,2018年讲堂刊发了周励撰写的激情长文;2019年,雪龙2号出发科考期间,周励又发来踏上冰岛的体悟等。记者有幸受邀参加了12日的研讨会,感受到周励一贯的的气场和激情,当然还有谦逊、真诚。现刊发周励部分自序,并摘编研讨会部分精彩观点,周励未来的计划是希望把今年3月电影文学剧本《南极大救援》搬上银幕,此外,还打算写一本新书:《在场:人类极地探险简史》。
(李念)
《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周励著,责编匡志宏,2020年8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定价78元
【作者自序】
请与我同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爱好文学艺术和历史,爱好户外运动和探险,请与我同行——到一个与人类辉煌历史进行对话的安静世界去。 我相信,你会因为心灵的盛宴而狂喜,因被天堂之光照射而陶醉,因与久违了的伟人相逢而重新唤起巨涛般的激情。
时光荏苒,从1985年携带40美元赴美自费留学,至今我已在纽约生活了35年,亲眼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曼哈顿有我的奋斗青春和燃情岁月。从曼哈顿出发,我追随自己的梦想游历了世界130多个国 家,探险南极点、北极点,探索珠峰和攀登马特洪峰。在风雪行旅和日夜兼程的难忘时光,那些历史上撼人心弦的时刻,譬如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南极点竞赛,那些从希罗多德开始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与探险家伟大的发现与不懈追求,一直激励我前行。
本书是我在纽约疫情期间书写和整理的作品,记得早春二月时,白天我与北美文友一起为武汉各医院张罗募捐运送口罩防护服,晚上万籁俱寂,我打开电脑开始写作,时常心潮澎湃地写到晨曦微露。直到窗外渐现万道霞光,我依然沉浸在生命片段的回忆里。美国发生疫情纽约封城后,虽然每天忧心忡忡,但有了更充分的写作时间。
第一部分是二战历史散文系列“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主要根据近年来我对跳岛战役进行的实地考察而写。说是探险,因为时而浮潜海底“战争坟墓”,时而须雇直升机或单人小飞机飞往小岛,浓雾大风与突降暴雨都带来心理挑战,是名副其实的历险记。我先后踏上了贝里琉岛、塞班岛、天宁岛、关岛、冲绳岛、科雷吉多岛、吕宋岛等太平洋战争遗址,怀着震惊与感伤,我像考古学家一样仔细发掘历史上或有或无记载的实物与事件,并去华盛顿海军陆战队硫磺岛战役博物馆和美国国家档案馆考证核查,为的是探讨战争原貌中的人性及狼性,有时甚至是人性至狼性的转换,解开鏖战杀戮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秘。六篇系列散文在微信公众号陆续发表后,引起史学界和文学界人士的较大反响。
关岛的东北角有数个太平洋战争纪念遗址,旁边还遗留一些当年日军抵抗用的枪炮
第二部分收录了我在世界各地游历的散文。其中《梵高的眼泪》《惊魂“歌诗达协和号”》《冰雪烈焰肯尼亚》《古巴奥德赛》《追逐日光)》等各篇均为新冠疫情期间所写。著名旅美作家卢新华在读完《梵高的眼泪》后写道:“这是一个满怀激情的女作家在写另一个被激情燃烧着的男画家的美文——不是用笔,而是用心写的。她是梵高隔世、隔种族、隔性别的知音……”也有部分文章如《寻找腓特烈大帝》《寻找伏尔泰》《寻找路易十四》《牢狱遗痕》等虽曾在旧作《曼哈顿情商》发表,但这十几年我重新走了那些“寻找之地”,发掘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感受。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我的极地探险。我先后去过四次南极,三次北极,两次马特洪峰(一次攀登、一次飞越),两次珠峰,一次巅顶航拍、一次攀登珠峰大本营)。我还有幸在南极认识了至今保持15次珠峰登顶世界纪录的戴夫·哈恩,他是受BBC委托,1999年在珠峰8170米处找到失踪75年马洛里遗体的美国探险队骨干之一。我们成为好友,在联合冰川大帐篷的熊熊炉火前促膝倾谈。
2017年底我实现多年梦想来到南极点,在最静谧纯净、宛若梦境的地球尽头与帝企鹅亲密接触;2016年在广袤无垠的北极点,北极熊带着两只可爱的小熊宝贝向我们的核动力破冰船走来。因为地球暖化,帝企鹅和北极熊都面临困境。所有这些极地时光与燃情时刻,都写入了我的最新作品《珠峰逐梦:寻找马洛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书写非虚构文学,是时光岁月赐予我的礼物,也是冥冥之中我的文学使命。
今天,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灾难面前,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面对着共同命运,当下的人,更需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追逐梦想,亲吻世界。
周励
2020年6月6日,写于纽约曼哈顿
从南部航拍的珠峰(来源:Wikipedia)
【研讨会观点】
周励其书
陈思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知名文学评论家)——
创华文文学新视角,扬时代大写人自信
读了这本书很感动,但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定位。周励女士是世界华人文学的作家,何谓华人文学的概念原来很模糊,但读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概念完全被颠覆了——这才是世界华人作家的标杆。首先给我冲击的是巨大的世界视野,书中讲到的人物、地理地图、活动空间及历史内涵,甚至世界的奇奇怪怪的角落,周励都把它们给呈现出来了。她不是全球旅游后写点随笔,而是向世界挑战。讲太平洋战争,她能世界战场写得如此开阔,对战败一方有足够的谴责,但对战胜一方也毫不回避失误和惨败。现在,周励能借助于历史的文献,假以文学的语调,佐以理式的场面,更重要是贯穿着世界的眼光。这本书完全刷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视角,并达到一定高度,这个高度,周励能做到,以后也会有人做到。
其次,周励完全避开了写点风景的小情怀,有些地方超越了一个作家的本质,她变成历史学家,花大量的精力去考察,求证某些历史上的疑虑、疑问。这三件事情,去国会图书馆查照片的真相,到战场上找墓碑,用自己跑步的生命体验寻求梵高自杀的真实,这三个不同场景不同的劳动方式值得研究历史的人去学习。
陈思和为《亲吻世界》作序
第三,推动这个作品创作完全是她的超乎常人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份生命的书写。不能想象这么一个年龄的人能够去爬山跳海,她强大的生命力支撑了去探讨世界的奥秘,探寻人类的奥秘,探究人类历史的奥秘,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值得弘扬。这个时代被称为小时代,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去英雄化、去是非化、去人的崇高性,一些卑微的感情笼罩了对人的解释。周励的书写,重扬人的生命价值,包括对人的本质上的肯定,等等。未必每个人都能学习她,但是她给我们提出了高的标准,重新激起大写人的自信。
杨惠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一位真正站在南极进行人类极致探索的人文学者
我是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时,正好与周励的南极点之旅在时间上重合,曾与周励老师微信相约:“非常高兴我们在同一时间踏上南极洲大陆,仰望同一个不落的太阳或南十字星空,有机会一起来思考南极的问题。”身处南极罗斯海的时候,通过各种资料研读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关于斯科特考察队南极点探险的各种遭遇和应对,以及关于斯科特、关于阿蒙森、关于沙克尔顿、关于坎贝尔等人物,同时第一次通读了周励老师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领略了周励老师对真理、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勇气和坚韧,这是极地探险家最重要的两个特质。因此,《亲吻世界》既让我感到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周励老师的南极点之旅是她关于对人类自身极限探索的延续,是关于世界尽头极致追求的求证之旅,让我佩服的是她的求真精神,为了伯德,她去美国国家档案馆调阅首次飞越南极点的照片、文字记载;对于英雄,在表达崇敬之外,也客观关注现实,如实记录美国南极点阿蒙森-斯科特站一名女队员评价“阿蒙森最棒”。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惠根
到了南极点,她关注南极点射电望远镜和冰立方中微子探测阵,关注人类首次黑洞周围的事件视界的全球观测,并求证我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为何没有参与之问。可以说,周励老师是第一位身体力行、现场求证并把世界南北极点探险和珠峰极限探险历史融汇一处的人文学者,贯穿其中的是她关于宇宙和人类未来的思考与追问。
周励其人
薛海翔(旅美作家、周励文学发小)——
17岁时的大胆、反思、实干,如今依旧
今天在作协大厅里能够看到周励,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周励是我的文坛发小,我们两个从1964年就是五十四中学初中同学。经常在一起发表对现实的看法,周励很有思考,并写成信寄给了报社。
旅美作家、周励文学发小薛海翔
1980年代,我去美国留学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她家过的。那时我已经是所谓青年作家,她那时候在做生意,她领着我到她公司大楼的小房间看传真机,那时候中国没有,她领着我走到第五大道,“这是我进口的纱巾,这是我进口的衣服”。后来几年都写进了她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发行到了162万册。她当时跟我说,别看你现在写书,我以后也要写的。她果然写了,影响如此之大。周励总是敢于行动,总是做了再说。
我为有这样的发小引以为豪。读《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会发现周励豪爽外,还有颗诗人的心,周励的亲吻不是用嘴唇,而是用心。
修晓林(原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作家、周励发小和邻居)——
周励的善良和美好在书里,也在书外
我和周励的友情可以追溯到童年幼年,因为我们同住在常熟路瑞华公寓,我住2楼,她住4楼。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十年,我们都在一起,而且对文学有共同的热爱和追求。各自插队插队回城后,她带我去《上海文学》杂志社,到文汇报社;我带周励去上海文艺出版社,一直互相帮助。我们勤奋地读书,认真地写作,构建着自己的文学梦。
现在周励走在文学的高原上,周励这本书里能感受到强烈的感情:拒绝战争、呼唤和平、崇尚美好,她表现出内心的强大的爱心,这种爱心在周励的书外也有很多的故事。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她马上在美国捐款捐物,通过轮椅公司捐了几十辆轮椅;2006年到2011年,她通过中国现代文学馆捐了一百多万,包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稿费,用于中国贫困山区建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把当地学生读后感和感谢信向她反馈;上海2012年成立了知识青年研究会,是个研究高地,周励多年捐助达六位数。去年六月份,上海的作家编剧彭晓莲不幸去世,她委托她妹妹去他家里表示自己的心意。今年全世界的疫情肆虐,她在美国以华人作家的身份发动捐赠,得到各地华人的响应。
周励昨天电话跟我讲,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爱,而且她本身也是想这么做的,这让我们看到她内心的善良、炽热、美好的情怀。
(李念编摘自作协研讨会发言,未经本人审核)
《亲吻世界》目录
相关链接:
在南极,东南极周励VS西南极杨惠根,看“冰冻地狱”难言岛如何建起第五科考站?
现场拍摄: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