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艺凯在艺术研讨会上讲述他的滑稽春秋。(剧协供图)
本报讯 (记者黄启哲) 日前,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滑稽春秋——海派滑稽周艺凯艺术集锦》新书发布暨周艺凯滑稽艺术研讨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办。6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周艺凯秉持着“滑稽作品一定要‘滑稽,”的创作理念,追求噱头 (笑料) 的美感和品位,噱头为内容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他的艺术经历折射出滑稽艺术的张扬个性,而他编创的作品则紧贴实际,记录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变迁。
出生于1933年的周艺凯长在当时的富裕家庭,却偏爱上了市民文化“滑稽戏”,瞒着父亲拜了师父裴凯尔,在游乐场表演,被父亲工厂的工人认出来。见他执着,松了口的父亲还是忍不住说:“要拜也要拜姚慕双啊!”周艺凯开玩笑,要不是父亲的“引荐”晚了一步,他可能就是“双子辈”了。
经历过每天8小时两场戏,天天换剧目的幕表戏“魔鬼训练”,参加了大小十几个滑稽剧团,看过冷面滑稽张幻尔、呆派滑稽任咪咪等一众老艺人的招牌表演,周艺凯学到了风格各异、大大小小的滑稽戏“套子”(招笑技巧)。这些“套子”,成了他日后编、导、演实践中丰富的养料。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先后创作演出了十余个独脚戏段子,编、导了大型滑稽戏30余部,而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主仆颠倒》,获法国巴黎华视“雄狮奖”,是滑稽戏首次在海外获得奖项。
周艺凯被他所在的青艺滑稽剧团的同事戏称为“阁楼里的编剧”,白天他参加演出,晚上就躲进4平方米的阁楼,通宵达旦地搞创作。长期的创作实践让他总结出滑稽戏的“套子论”,丰富了滑稽戏艺术的创作手段。他认为,搞滑稽戏创作,套子要“多”,掌握得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要“用”,用得恰到好处,不能生搬硬套;要“巧”,用得巧妙,看不出“老套子”的痕迹,还要被观众误认为是“新套子”。周艺凯为此常劝年轻人注意学习经典作品,先继承后发展———不是让他们照搬老段子,而是在其中总结出老艺人的招笑技巧,才能自如地为老套子加入新内容。擅用“套子”外,他还能把其他剧种的经典剧目改出新意。
此次出版的新书分为人生花絮、艺术年表、编剧集锦三编,收录周艺凯的10部代表作品,以及多年来曲艺界同仁与其共同创作、交往的轶事。该书获“上海市非遗保护专项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