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创作的第一首作品,歌名就叫“歌”,取自徐志摩翻译的英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阴郁唯美的佳作。
我曾经问罗大佑,你这样一位创作型的大才,怎么处女作没自己写词,用的是徐志摩的翻译作品呢?大佑说:“也很奇怪,歌曲有时候需要慢慢碰到正好合适的歌词。1974年我写《歌》的时候只写了旋律而已,歌词也写了,但是我觉得好烂,那是硬填进去的,而我又一直觉得旋律还很不错,所以就把它保留着。”
一直到1977年他写电影《闪亮的日子》主题曲的时候,又重新把这首《歌》翻出来,它成了这部电影中的一首插曲,也就是张艾嘉演的角色在友人去世后,到男主人公的墓前唱的一首歌。编剧在剧本里用了克里斯蒂娜写的诗,中文是徐志摩翻译的,当大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自己三年前的创作,结果一拍即合。“真是很巧”,罗大佑说,“有时候一首歌要耐心等待,等到真的对的时候才出手。”
五四之后的新诗,也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浩如烟海,可能徐志摩身上的浪漫气质更适合这一代音乐人的口味,于是,徐志摩成了文艺男女的新宠。民歌运动时期的施孝荣唱过他的《月下雷峰影片》,包美圣唱过《梅雪争春》,齐豫唱过《别拧我,疼》,大牌邓丽君唱过《海韵》。大陆的黄磊演过徐志摩,不唱一首他的诗似乎说不过去,于是就有了《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歌唱版本最为繁复的,当属他最出名的两首代表作:《再别康桥》和《偶然》。两首大热金曲,演绎翻唱者各有十数位,其中不乏老牌唱将,不过有时候翻唱太多,听者不容易搞清楚其中的脉络源流。李达涛作曲、范广惠首唱的徐志摩《再别康桥》,收录在《金韵奖第一集》。之后,张清芳、蔡琴、万芳、陈艾玲都翻唱过,我听下来,蔡琴、万芳的演绎尤为丰满细腻,而陈艾玲的也是骨骼清奇,百听不厌。李泰祥曾用交响乐队演绎过此版,收录在《中国交响世纪》专辑中,获第九届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奏唱片奖。可能是我先入为主的看法,李健自己作曲的《再别康桥》和林宥嘉在《神秘嘉宾》中所用的西楼作曲版,就不免相形逊色。
陈秋霞作曲的《偶然》流传程度远胜于黄凯芹作曲的《偶然》。黄秋生、黄耀明、齐秦,中国好声音的周深、李维翻唱的,都是陈秋霞的杰作。2006年百代推出陈秋霞《放飞梦想》大碟时,重收此曲,加了个副标题:“当徐志摩遇上萧邦”,以钢琴前奏取代首版时的弦乐,行云流水,不俗,但也不媚雅,自然而然,令听者击节叫好。
黄耀明2014年“太平山下演唱会”上翻唱《偶然》,编曲用的是黄秋生版,两个英文名都是AnthonyWong的男人,唱同一首歌,味道却截然不同。黄秋生是老烟嗓,他的“badtaste”突然那么迷离忧伤,而一向迷幻电子的明哥,这一次却用他霓虹亮透的嗓音平静诉说,无晴亦无雨。
但不管怎么样,在音乐中遇上徐志摩,都是一种缘分,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各奔前程,“———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