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摄影师肖全出版了《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一书,书中记录了他与法国知名摄影师马克·吕布20多年的交往过程。
今年8月31日过世的马克·吕布,是享誉全球的纪实摄影师,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多次访华,拍摄了大量见证和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照片,并数次在中国举办摄影展。他始终对中国抱有特殊感情,他的个人网站这样写道:“中国是拍摄最多的国家。”
肖全曾给马克·吕布当过4年助手,跟着他在中国跑了不少地方。回忆起马克·吕布时,他会温和地说:“马克去世时,我说我不会哭的,我要尽力把他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相机从不离身,吃饭时也随时准备抓拍
马克·吕布1923年生于法国里昂。20世纪80年代末,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他的“纪实摄影”理念及手法,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文精神,以及精准的构图和充满诗意的节奏感,为中国摄影界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他也成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外国摄影师之一。
肖全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第一次见到马克,并在1993年至1996年间成为马克的摄影助手。许多年中,马克·吕布用胶片记录下日新月异的中国,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辗转变化着的一个个城市的样貌。
马克·吕布拍摄中国,显然有备而来,他让肖全陪他去逛电器市场、火车站等地方。从他们身边穿行而过的人群,成为马克镜头下的主体目标。为了拍摄,肖全用背顶着马克·吕布,马克·吕布的双脚踩在栏杆上,一个劲儿地叫肖全别动。
外出拍摄时,马克会让肖全帮着换镜头胶卷,背背包。“天哪!我终于可以背到马克·吕布的摄影包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哪怕过去多年,肖全依然兴奋不已。作为助手,肖全将镜头按照焦段顺序排列在摄影包内,包括3台旁轴M6,两台单反R5,4个定焦镜头。师傅需要哪一个镜头,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地递到他的手上。但是有一次出了差错:师徒俩人在街上看到一个警察开罚单,马克·吕布特别想拍,连声催促:快!快!肖全连忙把镜头递过去,以为马克·吕布接住了,一松手,镜头摔落在地上。肖全无比内疚,马克·吕布却一再地安慰他没事没事。
马克·吕布相机从不离身。一天傍晚收工,肖全说,终于可以把照相机装进摄影包里了,马克·吕布一脸严肃地说:“如果在餐厅里碰上名人,我看你拍不拍。”
对于中国,马克有他自己独到的表达。他行走街衢巷陌,记录下最真实的中国。他曾说:“我在中国走啊走,看啊看,拍了不少照片……所到之处我看到并喜爱这些美丽的面孔,这里到处都有一种尊严。”
尊重摄影技术的背后,是对生活充满希望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相机和可以摄影摄像的手机,有了随手拍的习惯,但是,亨利·布列松、罗伯特·卡帕、马克·吕布这样的摄影师,以及他们的摄影理念,依旧无法被取代。
“我拒绝年轻人用‘扫街’二字形容马克摄影的过程,放在伟大的摄影师身上是不合适的。”肖全说,“包括布列松那个年代,是很尊重摄影这样的艺术。”
2013年6月,是肖全最后一次见到马克·吕布。在这之前巴黎下了一个星期的雨,突然那一天晴空万里。肖全看到远方的埃菲尔铁塔,觉得那就是他心目当中的马克·吕布,就像铁塔一样的伟大。“我当时很动情。在那个地方站着,看着红彤彤的太阳西沉,星星和月亮升起来了,决定第二天一定要爬到那个塔上去,找到马克当年拍的那张《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
马克·吕布的成名作正是1953年拍摄的《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他凭着这张作品赢得了进入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的资格。而在后来的许多摄影爱好者眼中,马克·吕布也的确是摄影史上的一座铁塔。
2003年,马克·吕布在巴黎过80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张粉丝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献给一个80岁还在拍照片的人。我亲身感受到了一个有责任感、对一切充满希望的摄影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让人尊敬,却难以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