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3个戏曲人才培养研习班陆续结业。上周,上海京剧院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汇报演出总结;昨天,上海昆剧团首届昆剧俞派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召开专题研讨会;再过两天,首批京剧麒派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学员也将迎来结业。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业界人士提出,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要进一步传承发展,需要破除门户之见,拆掉不必要门槛,形成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凝聚机制。眼下,上海戏曲界集结政府、院团和高校等多方力量,为传承艺术形成复合通道,而面向全国的研习班则更突破地域、剧种、院团限制,进一步为戏曲事业育人“松绑”。
跨越地域剧种,5位“曹操”3位“唐明皇”同台竞技
3个研习班均分为授课学戏、汇报演出、专家研讨三个阶段。俞派艺术研习班集结俞振飞的3位亲传弟子蔡正仁、岳美缇和周志刚进行夏、冬两季的密集培训,施夏明、俞玖林、杨婷娜几位小有名气的昆、越小生也加入其中。不仅学员跨院团剧种,麒派研习班的教师团队也打破院团界限:张信忠、萧润增、陈少云等7位麒派艺术传人和教师分别来自上海、北京、武汉、江西、广州等地。尚长荣把这样的招生比作“拆门槛”:“京剧在诞生之初就没有‘门槛’,现在要重新给京剧拆掉门槛。这个拆、不是破坏,而是守护,守护这个剧种的本体和生命。”都知道尚老师不收徒,这次他拆门槛开设研习班,吸引了全国19家戏曲院团、院校和文艺单位的30位学员来沪学艺。
在“教材”选择上,老艺术家也很有考量。比如俞派研习班重点学习的《绣襦记·莲花》《渔家乐·藏舟》和《长生殿·迎像哭像》3出经典小生折子戏,涵盖穷生、巾生、大官生,人物性格各异,对演员身段台步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考虑到尚长荣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是一出新编戏,尚长荣还特别选择了 《取洛阳》这出传统戏互为补充。
几场汇报演出中,来自全国的演员同台演绎同一个角色。京剧 《曹操与杨修》中有5个“曹操”、3个“杨修”,《长生殿·迎像哭像》中则有3个“唐明皇”。在教授《迎像哭像》的蔡正仁看来,这样的演出既是对学业的汇报,也是竞技比赛,“哪个学员要是有了一点差错,都会凸显出来”。全程把场的他很担心,好在最后大家都完成得很好。“这些20多岁的青年演员能够把握到老年唐明皇的心理状态,并完成高难度的唱段,真令人高兴!”
“16字口诀”助青年演员“开窍”
看完研习班用短短7个月完成的《曹操与杨修》,京剧导演孙重亮也很兴奋:“以前人说,‘花脸多要砸锅’,我看这一次是‘花脸多满台活’!”殊不知办班之初,尚长荣十分忐忑,表示“绝对不能把教学弄成作秀”。所以,尚长荣课上教表演,从对白到气口到咬字,为青年演员一一雕琢。而他特别总结出的“抑扬顿挫,阴阳明暗,轻重缓急,断连收放”的“16字口诀”更是让青年演员感慨颇为受益。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李永顺说:“刚开始还担心研习班是走走过场,没想到尚老师真是一招一式授艺,认真严谨、不辞辛劳。”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也被尚长荣的精神所打动,她说:“前段时间,我在北京看到一同参加全国第十次文代会的尚老师,没想到一打照面他就拖着行李箱往回赶,原来他放心不下研习班的学员,特地请假回来看《曹操与杨修》的响排。”
从过去在戏校教书,到现在在研习班传艺,不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让老艺术家对“传道授业解惑”有了不同的认识。岳美缇说,这一次上课,俞振飞大师当年的言传身教总是在脑海浮现,“记得老师有一次演出完,对我们说,自己演了这么多年,今天对‘圆’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追问他是什么体会,他笑而不答。时至今日我明白,‘圆’包括的东西太多了,是圆润、是含蓄、不多不少。圆就是他经常给我们讲的度,舞台上千万不要表现自己,千万不要卖弄技巧。”如果说舞台上的手眼身法步是“硬件”,那么表演的张弛韵味便是“软件”,当学员们问起为什么这么演、这么唱的时候,做老师的也对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和认识。这或许便是戏曲所谓的“口传心授”。
大幕落下,学员们要回到各地的岗位上。老艺术家、业界专家希望在戏曲人才培养上,能将研习班这个机制常态化,让更多的青年戏曲人才从中获益。学艺是为了更好地传艺,业界人士希望像《渔家乐·藏舟》 这样鲜少上演的传统戏不至于失传,而像《曹操与杨修》这样的优秀新编戏,通过跨地域的人才培养可以出现北京版、山东版、湖南版。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透露,明年将组织青年演员把尚长荣的又一部代表剧目《廉吏于成龙》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