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21时06分,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穿越大气层,向南太平洋中部飞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天宫二号副总设计师张崇峰坐在电脑前,看着这个10.4米的“大高个儿”灼烧成点点星火,心情有些复杂——它本可以再飞一段时间,等到地心引力将它“拉”离轨道,但为了安全、可控,它选择了主动离轨坠落,化作漫天星河中的一缕火花。
天宫二号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许多第一次。因为表现抢眼,我国取消了发射“天宫三号”的计划,准备直接建造“天宫”载人空间站。“这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这一次英雄归来,我们不说再见。”张崇峰动情地说。
以近乎完美的成绩完成每一项任务
三年前,天宫二号肩负着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三大使命,奔向太空,这些都是长期载人空间站的关键技术。“它几乎圆满地完成了所有任务,质量之高出乎我们意料。”张崇峰说。
航天员景海鹏没有想到,无论是天宫一号还是天宫二号,他总是率先进入新家的那个人。他和陈冬在天宫二号中工作生活了30天,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以及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和科普活动等数十项工作,创下中国航天员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纪录。
2017年4月20日,在太空中飞得有些“疲惫”的天宫二号等来了“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利用两者燃料储箱的压力差,推进剂自动地从天舟一号被输送到天宫二号中,成功完成了首次推进剂的补加实验。这不仅使天宫二号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太空实现在轨推进剂补加的国家。
它既是产品,又是伙伴
“天宫二号就是我的孩子,五年来从一张张设计图纸到实物,我看着它一天天长大。”离别情绪感染着每一个航天人,张崇峰是看着天宫二号制造、生产、试验、发射、离轨的人,“对我来说,它既是产品,又是伙伴”。
按照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习惯,偶数为奇数的备份。天宫一号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而天宫二号则要接受更严峻的考验。要知道天宫二号只有8吨重,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重达66吨。在距离地面约343公里的轨道上,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的两个物体,每增重一吨都会让对接难度提升百倍。
张崇峰还记得,在天宫二号大吨位机构实验对接中,地面工作人员报出了一个很大的撞击力数字。后来,依靠改进过的吸收能量系统和缓冲系统,天宫二号稳稳地承受住了这个重量,对接完成!
中国空间站将是放大版天宫二号
再见了,天宫二号!你好,中国空间站!那将是中国人在太空美丽的家园,也是所有航天员梦想的宿营地。
据透露,中国空间站取名“天宫”,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组装建造,它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和一个光学舱组成,每个舱重达20多吨,设计寿命为10年。无论从外形还是功能来看,它们都酷似天宫二号。
“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上会装备更多科学实验载荷。”张崇峰说。除了已在天宫二号上小试牛刀的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流体力学等科学实验外,光学舱中还将装备有和哈勃望远镜分辨率相当的巡天望远镜,能够“自由”望向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而不是像哈勃那样只能盯着一个方向。它同时也是全球首台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进行巡天观测的望远镜。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将有我。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再到载人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很踏实,每一点技术进步都将化作天上最亮的那颗星辰。
作者:沈湫莎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