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首席记者邵岭)由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周信芳大师诞辰120周年研讨会昨天在沪举行,京剧麒派艺术的人才培养话题再度被提及。与会人士表示,戏曲是以演员为主导的舞台艺术,表演人才是戏曲最显著的徵象。作为南派京剧的一面旗帜,周信芳所创立的麒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艰难局面令人忧心。因此,建立健全麒派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抓好麒艺人才梯队建设迫在眉睫。
与会专家表示,麒派艺术的精髓,在于将内心体验与外在技艺相融合,广泛汲取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革新传统艺术,把传统戏曲的演“技艺”变为演人物,着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周信芳本人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仅在1949年以后,就分批收了15位学生。然而在1966年到1976年间,麒艺人才的培养被迫中断,后继者匮乏,上海京剧院十余年间无麒派老生,直到1990年代从湖南引进陈少云,尴尬局面才得以扭转。
专家们表示,京剧表演是一门“活”的艺术。表演艺术的真正传承,在于舞台生命的延续和接班人才的不断涌现。从2010年起,上海正式启动了“京剧麒派人才培训五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吸收、挖掘优秀麒派人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长期的传承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麒派尖子演员进行强化培训,经过5年努力,姚中文、郭毅、鲁肃、于辉等中青年人才浮出水面。
尽管如此,麒派人才的危机仍然未得到彻底的消除。在业内人士看来,麒派对演员的高要求,在客观上使得后人望而生畏。麒派不仅要求有个头扮相,还要有嗓子、有武功基础,周信芳对青年人才的要求是“学文戏的要学几出武戏。老生也好、小生也好,没有腰腿功、没有武功的底子,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演员的”。此外,麒派艺术非常重视内心体验和外形表现相结合,对表演的分寸有极高要求。周信芳认为“麒派是唱出来的,是用心唱、用灵气演”。其中包含除了京剧技艺、人生阅历之外,更有文化修养、艺术鉴赏与感悟等多方面因素。
师资力量缺乏,也给麒派艺术的传承发展带来困难。如何延续师资力量,成为麒派传承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