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
如果三毛还在世,今天她应75岁了。不过三毛是不在意生命的长短的,她对父亲说,生命的价值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
如今,三毛不只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现象,填注了人们追求自由流浪、返璞归真的想象。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自童年起,她就酷爱读书,在敏感自闭的少年时期,经常独自一人躲在墓地里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这样的用功持续了一生。他的父亲陈嗣庆多次劝她,不要这么用功,免得伤害健康。
“我女儿对于看书的狂热可以说一万个人中找不到一个。这不是现在,是做父亲暗暗观察一生的事实……除了敬佩她的恒心之外,甚而想劝告她不要这么用功下去,免得伤害健康。”——父 陈嗣庆
▲少女三毛
三毛形容那时候的自己是一个聪敏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因为过分执着拼命追求,而得不到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占去她日后几多年代。三毛的母亲缪进兰说,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
“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母 缪进兰
三毛是一个打小就不合群的人,但她的独立、冷淡、甚至叛逆,给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写作对于她,是一种生活、生命态度的诠释,是在内心确定“我是谁”的过程。
1967年,三毛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在游学的这段时间里,她遇见不同的人(包括后来的挚爱荷西),遭遇到各种奇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不同的语言,在不断地听和看中,她的阅历更加丰富。三毛从一个叛逆、自闭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女人。
1970年,三毛回国,受张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与分开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说起结婚这件事,三毛说:“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父母,至于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在撒哈拉沙漠的婚后生活提供给她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1976年5月,三毛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在她1991年离世之前,已出书24册,包括《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等。她以一种浪漫、流浪、洒脱、自在的形象,得到众多读者的崇拜与追随。
“她的每个字都有哲理。她身上没有物质元素,只有心和情在走,珍视情感,是个有情怀的人。”——姐 陈田心
对三毛的家人而言,三毛就是家中的一分子,无关她是一个如此出名的女作家。“我们只把她当妹妹,家里人没把她当三毛,连作品畅不畅销都不知道。”三毛姐姐陈田心回忆说,三毛第一次回台湾,要在纪念馆发表演讲,妈妈还打电话给自己,担心那么大的场地,没人去听不好,还叫自己先去看看,“结果不得了,都是人在排队,最后连三毛都进不去。”
无论是家人还是三毛,对于名利都看得很淡,喜欢成为公众人物。“她常说,连三毛都不想做了,很怕见记者,没有体力。”陈田心说。此外,三毛很容易紧张,如果第二天要接受访问,头天晚上就会睡不着觉,会一直想。
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湾。此后,三毛结束了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从此,演讲、写作,成为了三毛生活的全部。她舍不得睡觉,一度从夜间九点半开始工作到清晨七点,小睡一下,午饭不吃,继续写作。在工作上的巨大投入,家人也无可奈何。
“平儿不爱惜健康,是她最大的愚昧。叫她不工作,等于判她死刑,也是不可能的。说来说去,我对这个女儿仍然没有办法。”——父 陈嗣庆
▲三毛与荷西
1989年4月,三毛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程拜访了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第二年1月,三毛因病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发现了她冰凉的遗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她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父 陈嗣庆
而今,离当时三毛崛起文坛已近40年,有关她的传言便多得不胜数,她“自剖自白”式的写作让人们始终难忘。有人说,她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圈。她成了名人,被人窥视,必须更加暴露自己,而人们对她所暴露出来的部分,则疑真疑假。愈出名也就愈不快乐,最后三毛自我了断于生命沉重中,或许有这样的原因存在。
时光荏苒,无论我们怎么看待三毛这个人,她作为特定时代具有表征意义的代表人物这一点,终究是无法被磨灭的。正如南方朔所说:自由自在地流浪,乃是人们亘古以来的一种梦想,那种自由不也是你我所渴望的吗?
“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
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
——三毛
编辑制作:李思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