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呈现“鲲龙”AG600等国之重器时,观众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图为该片剧照。
央视人文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五期再现动情时刻。在歌手演绎《望月怀远》的段落,利比亚撤侨亲历者现身,讲述当年的生死瞬间。虽然那故事已读到过许多次,但观众依然如初闻般感动落泪。“中国护照就是一张回家的船票”,成为大家心中新晋的经典语句。
这股爱国情的涌动并非涓涓细流。上映26天,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票房已过4.1亿元。“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是该片在网上被点赞最多次数的点评。
就在近日,由《人民日报》客户端制作的创意手指舞《中国很赞》也在迅速发酵,青年人跟着视频里编辑记者们的教学,纷纷上传自己的手指舞,飞扬的笑脸应和歌词里“新时代的我们走向明天”,为祖国点赞又多了一种新鲜生动的方式。
都说如今是分屏时代,很难有哪种文艺作品能贯通大小屏,在用户端“无差别”全抵达。但事实证明,“中国红”可以创造奇迹,从大银幕到电视屏直到手机端,合屏共振。
一档文化类节目能让满屏弹幕同刷一个主题“祖国万岁”
“和歌以诗”的《经典咏流传》在第五期迎来一位看似与诗歌无关的嘉宾:中国建筑利比亚分公司第六项目部项目经理、利比亚撤侨事件亲历者黄细林。他带着浓重的乡音诵读《望月怀远》,直抵万千人心。原因无他,一段撤侨经历的回忆,切中了人群中最大的同心圆——爱国情。
他的叙说从一条手机短信开始。120多个字至今仍被珍藏。
同样无法删除的还有绝处逢生的记忆,“炮弹嗖嗖地从头顶掠过,围墙被推倒,重型卡车一辆辆碾压过我们项目部”。危难之际,大家收到一条来自祖国的短信,文字简短平实,收信人却无不泪流满面。他们知道自己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强大的祖国正组织一切力量护卫她的人民。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也有相似场景,那是2015年的也门撤侨。镜头里,看着中国军舰一点点靠岸,听到舰上广播喊话,“中国同胞们,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所有人心里都分外踏实,“祖国万岁”发自肺腑。
黄细林讲起两个细节,闻者无不湿了眼眶。他们分三路撤离。海上那批,他们从工地赶往港口,一路高举五星红旗,安全穿越了战区。陆上那队一路走得极苦,战火纷飞加之各国难民扎堆,好不容易抵达埃及边境时,很多人已在混乱中丢了护照。没有身份,无法离境,怎么办?有人提议唱国歌,会唱国歌的,就是中国人。一呼百应,“边唱边流泪,一辈子忘不了”,黄细林的述说让观众再次确认——中国护照就是一张回家的船票,中国国歌是所有中华儿女最有力量的情感纽带。
飞机降落北京,有人趴在地上亲吻祖国大地,这段镜头被剪辑进MV,和着1200年前所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韵,和着30多年来被无数游子传唱的《故乡的云》,热泪盈眶不足以形容所有人的情绪。华夏同根千年如一,这个段落不仅在电视直播、重播时都收获高收视率,节目上线后它在视频网上的互动更震撼更直白——那瞬间,满屏弹幕同刷一个主题“祖国万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每一步都值得投射在文艺创作之中
擎国旗穿越战区,唱国歌通过边境,有人将这些电影里的镜头称为奇迹。事实上,奇迹之所以屡成现实,只是因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
所有人对祖国强起来感同身受,大家才会在别人当主角的故事里如此情难自已。《厉害了,我的国》就是最好的例证。片中说,高铁是中国的亮丽名片。银幕下的观众,无论身处东南西北,都能从中链接到自己的生活。北京上海自不待言,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复兴号”让双城距离只在四个半小时;海南环岛高铁,是列车与大海的美丽邂逅;兰新高铁,让雪山草场不再能阻碍回家的路;哈大高铁,在中国最北端筑起极地特快;京广高铁,八小时就能体验四季变换……影片里有工程师如此感慨:“过去是国家有什么,我们用什么。现在是我们需要什么,国家就可以造什么。这就是当代的顶配中国。”
“顶配中国”,片中的感动引发观众共振。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里,观众见识过狙击手仅凭记忆,就能在锁定目标,一击即中;《国家宝藏》里,观众听过故宫传唱的国宝护卫队歌,读过潘达于家族几代人誓死保卫文物的故事。视频网站上,每当类似场景出现,弹幕都会占满屏幕,“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在中华家”被一次次地刷屏。再看看电影《红海行动》为何能在上映一个月时突破35亿元票房,究其根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每一步刻在人民的心灵崖壁上;“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渴望通过文艺作品提炼、升华后尽情宣扬。
文: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