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18日揭幕的行知读书会首讲迎来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他以“读书的行与知”为主题,回顾自己在上海求学求知、传道授业的经历。
葛剑雄将读书分成两类,一是工具性的读书,一是价值性的读书。“从工具性角度来讲,广义的读书,包括读纸本书、浏览网络、手机等,更多出于获求信息资讯的目的,书是一种工具,这样的读书讲的是立竿见影的效率。相当于为了考个什么执照、或是增加一类技术本领,指向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较于这类工具性的读书,葛剑雄更看重另一种“非功利性”阅读,“这种不是把读书作为某种速成的疗效或手段,而是把它内化为人本身的本能需求,追求身心的成长发展,侧重自身的乐趣与感悟。”在他看来,一个社会的幸福文明程度,并不仅仅在于平均每人一年买了多少书、读了多少本,而在于把读书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不过,他也强调,读书不宜过分功利化,但功利化本身没有错,比如为了求知,为了考取证书,为了精神愉悦等,这些都是可以的,但要与投机取巧、想少读多得,甚至作弊等区分开来。
葛剑雄讲究“专一”,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读书,都应该选定方向,然后专而精读下去,时日之久也会有所收获与改变。此外,读书不应仅仅只是读书,而要学会思考和反驳。“书里讲的不一定全对,作者的思想也不全是圣人之言,就连孔孟这样的圣人也会有出错之时。我们读书不能只盯着书里知识而不去思考不去探究,不能一味跟着作者的思想走,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是读书之道。”
行知读书会开幕式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谈及对读书的看法:“人生有很多好的事情,读书是其中一件特别好的事。我们读文学,读历史,读艺术,读哲学等,都可以充实人生。毕竟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往往会有曲折坎坷,或是惊涛骇浪,但读了书会使我们有更大的定力,看清楚我们到底要干什么。”
10月18日也是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27周年,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上海首个以陶行知命名的行知读书会,以文教结合为特色,坐落在陶行知曾留下足迹的宝山区大场镇,选址于沪太路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毗邻山海工学团旧址,致敬先贤。
漫步读书会空间,整体布局分两层,一楼除了陶行知生平事迹的主题展览,开放书架上陈列了共计3000多个品种的万余册图书供读者免费阅读。市民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交流互动。
从展览中能看出,宝山是陶行知的第二故乡,他曾在此开展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造的理想,主编《儿童科学丛书》,更在宝山建成了与晓庄师范并称的上海山海工学团。日前宝山已有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区和陶行知教育集团,学陶思陶基因深深植入到当地教育血脉中。
眼下,沪上多个读书会不再简单罗列新书书名,而是根据不同定位、主题、特色,精心挑选与之相匹配的活动和主讲嘉宾,力求以个性化、深度化的阅读服务满足不同读者。为此,行知读书会依托宝山陶行知珍贵的文化遗产,整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文化资源,计划为书友定制书单,建立线下线上的阅读社群与社交平台。
未来,行知读书会每两周将邀请一位名师名家分享读书感悟、思想新知,同时还将通过“赏艺会”“影评会”等形式,开展文学艺术的导览赏析,创建书与人、人与人的相遇空间,以期成为上海公共书房、市民周末生活的新选项。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