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一辈上海人还记得,1987年5月,电波里出现一位“王小毛”,他操着一口苏北上海话亮嗓:“啊哟喂,我是滑稽王小毛。”节目开播不出三个月,“王小毛”在上海滩家喻户晓。
从“王小毛”成长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的王汝刚,日前亮相上海学习读书会,从戏里戏外聊到书香人生,以一口地道的沪语分享他与众师友交往的故事,时不时引得现场观众捧腹抚掌。
从小爱读书的王汝刚,经常讲一句老话:“三天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并把读书分为四种感情:看书、买书、淘书、写书,继而蔓延交织成自己的艺术生涯。“我听到有人表扬我,说你做什么像什么,演直性子大汉像大汉,演瘪嘴老太太像老太婆……在我看来,其实只有一个窍门,就是深入生活细节,从丰富的人间百态中汲取营养,这也是我从读书中得到的经验。”
“进了滑稽团以后发现滑稽演员真的了不起,你们不要小看滑稽演员,滑稽演员每个人都是百科全书,特别是老演员说学逗唱都身怀绝技,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本事,没一定的水平,你在滑稽团里面根本站不住脚。”王汝刚深有感触,在他心目中,每位老先生都是一本阅历很深的字典。“在他们面前,我不懂就问,前辈都会给我解答。”王汝刚的第一位老师是滑稽界泰斗杨华生。杨华生在滑稽经典《七十二家房客》里饰演的“三六九”惟妙惟肖,他也是王汝刚的伯乐,曾在一本书里说,这辈子发现了两个角,其中一个就是王汝刚。
笑嘻嘻是另一位启蒙老师。当年杨华生和笑嘻嘻发现王汝刚有唱滑稽的天分,但王汝刚父亲并不同意他走这条路。后来两位大师专门跑到家里跟他爸爸谈心,最终说服了老人家。从此滑稽界有了一个典故:古有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今有大师登上阁楼请来“小皮匠”。当时王汝刚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成功饰演小皮匠,自此也走上了艺术道路。
“笑嘻嘻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经常晚上散夜戏后把我叫到家里对台词,直至次日凌晨,连回家末班车都没有了。”王汝刚回忆说,自己走到家里天已经亮了,弄堂门口的大饼摊也出来煎油条了。“一开始我也不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但很快就意识到要去适应。于是排新节目时,经常到老师家里,主动提出来要对台词。直到今天,我仍旧非常感谢笑嘻嘻老师当年的严厉。”
从事滑稽艺术多年后,王汝刚不时会听到一些外界的误解,“有人说,滑稽艺术很圆滑、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其实并不是这样。我和行业里的老艺术家接触过程中,就深深感受到每位前辈老师身上都有着沉静的艺术力量,这也鼓励我继续读书学习,提高综合修养。”比如,王汝刚的第三位老师是杨华生的胞妹绿杨,一位少见的女滑稽泰斗。
绿杨虽不识字,但极聪慧,台词只对一遍就能记住,一个简单的妇女拎包动作,她可以演成13种不同角色。绿杨晚年很少再登台,主动把舞台让给了年轻人,她曾说“我现在好比一根火腿的骨头,肉头没有了,烧烧汤还有点味道”——王汝刚牢牢记住这句话,如今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年轻演员上面。
程十发(右二)、曹可凡、李九松、王汝刚
谈及语言与曲艺传承,王汝刚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滑稽戏和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要坚守这个阵地,可以用很正宗的上海话,用土生土长的艺术吸引人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些更多元的手段吸引大量观众。”
近年来,王汝刚陆续出版了《海派滑稽》《闲话上海》《我和笑作坊》等书,写上海老底子的风情,回顾了他与俞振飞、金庸等名人的交往,透着体察人间百态的独特眼光。除了文艺界师友,王汝刚的朋友圈还有一些生活中的普通人,比如从文物商店退休、爱古玩的乐观百岁邻居,十六铺说话直率但很善良的女裁缝等。“作为演员,要想演好各种各样的角色,就是要广交朋友,这和读各种书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吸取多种营养,不能偏食挑食。”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