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笔下的《江城子》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穿越了漫长岁月,至今拥有让读者动容的力量。千百年后,一部由陈其钢创作的同名交响作品,近期以音乐的形式重现世人眼前。
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的执棒下,一场曲目横跨中西的音乐会明晚(17日)将登台上交音乐厅。上交和东京歌剧院合唱团将携手唐漩璇、中村惠理、朱慧玲、宫里直树和沈洋等歌唱家,带来陈其钢的《江城子》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如果说‘贝九’是对人类和平与世界大同的一首赞歌,那么《江城子》则属于人类情感中的一个部分——虽然描绘的是小家,但其中蕴含的深切情感,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足以打动世界上的观众。”从这场音乐会的选曲,不难发现余隆对上交寄寓的厚望——
希望它成为一扇文化的窗口,通过音乐这门国际语汇,将中国故事更好地传递给世界。
像毛笔点在宣纸上,如一团墨水化开,《江城子》追求润物细无声的音韵美
《江城子》由陈其钢创作,为民族女高音、合唱与交响乐团而作,于2018年3月在国家大剧院世界首演。为了这次该作在上海的演出,余隆和女高音唐漩璇一直在琢磨作品的吐词,如何能更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的意境。“好比‘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陈其钢在总谱上写咬字不要太清晰。而我认为,‘生死’两个字还是要强调的。”
余隆表示,他在排练《江城子》时提醒乐手和歌者,要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像毛笔点在宣纸上,一团墨水渲染开来,不单单只是西方音乐中说的轻响那么简单。中国音乐有时就和中国画一样,需要留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一次,余隆与合作过多次的东京歌剧院合唱团再度携手。他认为这支世界级的一流合唱团,和不少西方合唱团相比,对于中国作品的理解更深刻。“中日文化有很多共同点,日本人也很敬仰中国文化,我在讲解作品时,不少东京歌剧院合唱团的团员都很认真地写着笔记。”
“相较于语言,用音乐来交流可能更容易达意。”在余隆看来,让来自其他地方的人了解中国,有时候只需要演奏一首作品的时间。因此,究竟该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推广中国作曲家和作品,进行与国际电流相接通的有效文化传递,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命题。
超越模仿和复制,真正体现中国文化基因的作品,更容易获得世界观众的认可
1879年,中国第一盏民用电灯在上海点亮。也是在这一年,上交这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登上舞台,由此翻开了延绵140年的中国交响诗篇。今年,上交即将开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球巡演”,除再度亮相琉森音乐节外,还将首次履及爱丁堡艺术节、拉维尼亚音乐节等国际顶尖音乐节。
航行在世界文化交流海洋中的上交,一直希望能真正赢得国际观众的尊重和信任。作为上交音乐总监的余隆,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在世界舞台上推广中国作曲家、演奏家和中国作品。不久前,余隆执棒纽约爱乐乐季音乐会,上演赵麟为大提琴、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逍遥游》,大提琴家马友友和琵琶演奏家吴蛮担任独奏,演出获得《纽约时报》和《纽约古典评论》的好评。
近年来,上交和陈其钢合作密切,委约、上演了他的多部作品。余隆认为,陈其钢笔下的不少作品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运用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古曲元素,还以此在音乐中衍生出更多美丽的故事。“在他的音乐里,上千年前的古曲一点也没有过时,古曲新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力,也找到了触动世界乐迷的可听点。”
除了陈其钢等已拥有国际知名度的作曲家,上交也在推出周天、杜韵等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希望年轻的中国音乐家们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能够得到世界侧耳倾听的中国作品,一定不会沦于简单模仿和复制,相反能提炼出中国本土文化中的精华,展现一种独属于中华文明的基因,这样的作品才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余隆说。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
图片:上海交响乐团、文汇记者叶辰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