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明起向公众开放,三大展览同时亮相
油罐变身艺术空间,创世界罕见改建案例
■一片蔚为壮观的白色油罐群落,草坪筑成“超级表面”,将这五个直径在15米至25米间不等的油罐连缀起来,形成一种整体又不失流动的美感。其中,1、2号罐相对独立,3、4、5号罐相互串联,创造性地实现在艺术展览、公共空间和休闲娱乐的功能中灵活转换。与其说它是艺术中心,不如说它是开放式的艺术公园,与上海西岸的滨水观光休闲带融为一体,共同为这座城市的优雅、文艺与闲适代言
申城又添世界瞩目的文化艺术地标。徐汇滨江,五个巨大的工业油罐历经六年设计与改造后,“蝶变”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将于明天起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油罐空间改造案例。其中,以中空油罐作为艺术项目的展示空间更是罕见。届时,包括teamLab大展“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在内的三个展览,将同时为这个或许算得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空间揭幕。
记者昨天在媒体开放专场中先睹为快。这是一片蔚为壮观的白色油罐群落,草坪筑成“超级表面”,将这五个直径在15米至25米间不等的油罐连缀起来,形成一种整体又不失流动的美感。其中,1、2号罐相对独立,3、4、5号罐相互串联,创造性地实现在艺术展览、公共空间和休闲娱乐的功能中灵活转换。与其说它是艺术中心,不如说它是开放式的艺术公园,与上海西岸的滨水观光休闲带融为一体,共同为这座城市的优雅、文艺与闲适代言。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外观。
“艺术容器”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与包容性
油罐艺术中心的主体——五个巨大的纯钢板结构圆筒,原是沿江的航空储油罐,隶属于中国最早建成的机场——上海龙华机场。机场停用后,它们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极具历史时代色彩。当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收藏家乔志兵第一次来到这里,即被城市工业遗迹中蕴含的能量感与空间感打动,随后萌生将其改建成艺术空间的想法。改建的正式实施始自2017年初,由李虎主导的OPEN建筑事务所操刀。而这一设计方案的酝酿其实用了三四年之久。
“我是2013年1月8日第一次来到油罐现场的。这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物理空间。后来参与油罐设计、改建的这六年,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李虎坦言,“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容器’这两个字,油罐曾经是航油容器,未来将成为艺术容器。艺术在当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得非常丰富多元。今天的美术馆越来越多,形形色色,我在想还能给公众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美术馆。”
最终,油罐艺术中心保留油罐的整体外观结构,赋予这个工业遗迹全新的当代感。在传承方面,部分油罐体高达15米的内部空间被完整地保留并变身为艺术与生活的载体,这些铭刻油罐的工业记忆和原始美感的空间可用于进行大型特定场域艺术创作;在创新方面,部分油罐空间被改造,区域被重新分隔与规划,可用于多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展示。这个“艺术容器”延展出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包容性。油罐艺术中心不仅以极为特别的空间在艺术展示上实现了新的高度,同时配套了公共艺术公园、都市森林、城市广场、草坪广场等多种功能区域。甚至于,这片艺术群落本身,就像是一件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大地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在这里展示作品是一种积极的挑战,如何在非传统空间内诠释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成为其面对的命题;对于公众来说,这些空间不仅提供了更为新颖的和包容性的艺术鉴赏机会,也提供了思考艺术、建筑、都市及历史关系的机会。
为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态增添独特视野
随着油罐艺术中心的开幕,三个突破创作界限、形态各不相同的展览将一同亮相,为公众开启全新的艺术视角。可以说,它们共同诠释了油罐艺术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上海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态增添了独特的视野。据悉,这三个展览仅布展就花了两个月之久。
近年来火遍全球的日本艺术团体teamLab于上海的首次大型个展“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就选择了这里。运用“水”这一深邃、诗意而极富变化性的表达,teamLab将5号罐改造成大型沉浸式互动空间,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座瀑布,凸显沪上这个艺术新地标前世今生的变迁。在布满整个罐体内部的环幕全息影像里,观众将看到磅礴的瀑布,环绕四周,从“天”而降,一直流淌到脚底下。人们的足迹所及之处,水流会分叉,同时,足底将生花——这是teamLab标志性的“花与人”系列作品。漫步在其中的观赏者将无法清晰分辨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具体界限,唯有凭身体与直觉探索,感受着它们所提示着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观者产生互动,形成极具想象力的浸入式观展体验,可谓teamLab的拿手好戏。而艺术与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交叉相融,也正是当下全球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昨天亲临展览现场的teamLab创始人猪子寿之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油罐艺术中心举办上海首展,一方面是看中了这个有着独特形状、世界范围内罕见的艺术空间,另一方面是被这里所处的“上海西岸”吸引而来。
开幕季期间进驻3号罐整个空间的,是阿根廷艺术家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的中国首展。“有时候你会想,在一个相互连接的宇宙中,谁在梦到谁?”罗哈斯用跨媒介创作为这个展览空间制造了大型的沉浸式环境,带来了13组大型作品,让观众似乎处于一种时空旅行的状态中。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共同参与的群展“建立中”,占据了偌大的4号罐。展览邀请这些艺术家们将长期创作生涯中不为人知但有重要实验性意义的作品在此呈现,试图阐释艺术实践“起点”及“终点”的动态关系,同时思索“建设过程”的意义。
乔志兵透露,未来这里还将策划公共文化艺术方面的展示互动,甚至邀请国内外优秀策展人团队、学者等开展艺术计划。“我们不仅将继续支持并向世界展现中国艺术家优秀的创作,还希望构建起国际艺术文化对话的平台。”
登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teamLab大展“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
>>>相关阅读
在上海,这些艺术空间由工业遗存“蝶变”而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曾经历从南市发电厂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变迁。改建充分尊重这一工业遗存的精神风貌,适当调整内部空间,以满足艺术典藏、研究、展陈的需求,比如在超高空间内部加建展厅,让其适时成为艺术的展项作品和公共空间。
八万吨筒仓
八万吨筒仓的前身,是黄浦江东岸民生码头一幢由30个大筒组成的长140米、高48米的立面建筑。这里曾是“亚洲最大粮仓”。改建后的筒仓成为城市空间艺术秀场,共分七层。外挂扶梯建立起建筑的公共性,展品与建筑穿叉组合,犹如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山谷开出奇花。
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由原北票码头用于煤炭装卸的构筑物“煤漏斗”改建而成。“伞拱”结构与“煤漏斗”形成视觉呼应,通过类比来达成“新”和“旧”的整体性。
余德耀美术馆
余德耀美术馆由原龙华机场的大机库改建而成。美术馆引入户外绿植的玻璃大厅与有着棕红色外墙的斑驳建筑连成一片,老机库的沧桑与“白盒子”的现代融为一体。
艺仓美术馆
艺仓美术馆由煤仓改建而成。系缆桩、高架运煤廊道等原有建筑的构件被保留下来,有些还成了雕塑,成为这一现代空间的点睛之笔。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范昕
图:馆方供图
制图:冯晓瑜
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