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画坛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域特征的“老字号”美术双年展,“江南之春”——上海美术作品展今天在浦东展览馆迎来第二十届的开幕。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解放70周年,又逢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本届“江南之春”以“海派·传承”为主题,呈现了一批反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优秀作品。
本届“江南之春”共收到投稿作品1780幅,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评选,最终评选出150幅获奖及入选作品。展厅中,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市民美术作品尤为引人关注。
比如,一等奖获奖作品——苏斌的中国画《情怀》,以满构图的方式在画面中堆集了老式电视机、自行车、暖水瓶、收音机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姓家居日用品,这些充满怀旧感的老物件不仅承载着市民的满满回忆,也见证了这座城市、这个时代发展与更新的步伐。
邬海佳的连环画《黄道婆传说》(选页)以传统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和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黄道婆与传统纺织技术的革新及传播的故事,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性强,观赏性高,同时也是对海派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记录。王辉的中国画《纸上观戏》,选取了《大闹天宫》《霸王别姬》等经典戏曲作品中的代表人物,将舞台人物形象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在画纸上。
评委们在评审中的共同感受是,四十年来,“江南之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参展作品画种、题材、风格更趋多样,艺术水准也有较大的提升。其中,既有中国画、版画、农民画、剪纸,又有月份牌、竹刻、绒绣等具有海派本土特色的艺术门类,还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手工艺作品参与其中,作品丰富多彩,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充分展现了上海群文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艺术表现手法更是层出不穷,从写实到写意,从传统到现代,呈现出多元化的丰富和谐的艺术格局。
“江南之春”不仅为上海的市民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许多作者也通过这个展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准。89岁的张新英老人,从第一届“江南之春”开始参与至今,每届都不落下,今年她的作品《鸭群吃蚯蚓》获得了二等奖。此外,在这40年中,也为上海美术创作队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现如今上海专业领域的骨干创作力量,很多也正是从“江南之春”这个平台上成长起来的。20届的展览,体现出文脉的传承,也印证着群文创作队伍的传承与壮大。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艺术院校学习背景的中青年作者参与进来,给画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些青年作者是往届作者的儿孙辈,一家三代都成了“江南之春”的积极参与者。业内人士指出,“江南之春”不仅承载着上海群文美术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变迁。
作者:李婷
摄影:叶辰亮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