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CNN、TMZ等多家美媒消息,当地时间26日,NBA传奇巨星科比布莱恩特在加利福尼亚州卡拉巴斯(Calabasas)的一场直升机坠机事故中身亡,终年41岁。
不过,今后世人还能从《曼巴精神:科比自传》读到他的“曼巴精神”。
事关篮球,我无所畏惧
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掌握什么新招数,就会把它弄懂,马上付诸实践。投丢、动作难看、出洋相,全都无所谓。我心里一直都明白,比赛的最终结果才最重要。我始终专注于这一事实:为了掌握新技能,必须大胆尝试,一旦能熟练应用,武器库就得以丰富。如果代价是大量工作和几次投丢,我没意见。
孩提时代,为了掌握新招数,我刻苦训练,不知疲倦。如果有什么新动作引起我的注意,不管是亲眼看见,还是从录像中看到,我都马上投入练习,第二天继续加倍苦练,然后直接用到比赛中。刚进联盟时,我学什么都很快。看到什么新动作,马上“下载”下来,把它彻底弄明白。
从一开始,我就渴望成为最伟大的球员之一。日益精进、成就伟大,这是我持之以恒的内在渴望,从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的刺激。新秀赛季,一开始有球探报告说我不够强硬。比赛中的第一次上篮,我就遭到强力冲撞,对手都以为已经将我摆平。然而,我会在紧接着的下一回合卷土重来,宁可领到进攻犯规,也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为了成就伟大,我并不需要额外的推动力。从第一天起,我就渴望统治一切。我的心态是:我要把对手琢磨透,不管你是艾弗森、麦蒂还是卡特—或者,用现在的球员来类比,不管你是詹姆斯、威斯布鲁克还是库里—我的目标都是吃透你。为了做到这一点,为了能破解难题,我愿意比其他人做得更多。
这对我来说其乐无穷。
曼巴精神
一开始,“曼巴精神”只是我在推特上发起的一个话题标签,它激励人心,饱含智慧,令人过目难忘。但随后它从那里流行开来,开始有了更多象征意义。
“曼巴精神”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不在于寻求结果,而在于如何做才能取得结果,在于从现实到目标的这个过程。它是一段旅程、一种方法、一种生活方式。我真心认为,在所有努力之中,拥有这种心态最为重要。
每当我听到有人提起“曼巴精神”,无论他是一位精英大学球员、一位NBA 球星,还是一位《财富》500 强公司的CEO,我都感到意义非凡。每当有人谈到他们从“曼巴精神”中获得了激励,我都会觉得所有的辛勤工作、所有的汗水、所有的凌晨3∶00早起没有白费。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书中的每一页都饱含着我的经验教训,不仅仅关于篮球,更关于“曼巴精神”。
我忘记了时间
NBA 生涯的最后一天从办公室工作开始,我在打磨一些故事,为一些令人兴奋的未来项目做准备,全身心沉浸在工作中。抬头一看,才意识到该上场打球了。
对我自己来说,这一趟去斯台普斯中心的旅程,与以往毫无差别。虽说这是我第1346 场,也是最后一场常规赛,但一切都没什么两样。尽管如此,球馆里的气氛显然有所不同。当我走进球馆,明显感觉到那里充斥着一种忧郁的能量,有点悲伤,这当然不是我所想要的。我希望这是欢庆的一晚,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我意识到只有自己能改变这种氛围,我必须挺身而出。
等我穿戴整齐,步入球场,能感觉到双腿都不再属于自己。在那一刻我心知肚明:这要么将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表演之一,要么就是最糟糕的一次。我有点嘲笑自己的这种想法,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我早就习惯拖着沉重的双腿去比赛,于是我别无他念,投入比赛。
比赛开始后,我变得异常专注。所有“这是最后一战”的小念头全都不翼而飞,我只是活在当下。比赛最终回归到比赛本身。20 年来,我几乎每晚都在打这种职业比赛,它是我最擅长最拿手的战略游戏,就像是国际象棋,只关乎对位、位置、优势和劣势。对于这种比赛,我从来都是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篮球带我无所不至
我曾梦寐以求的每一个机会,篮球都如数奉上。在这段旅程中,它让我受益良多。收益远不止在球场之内,球场之外的收获更是难以估量。如果没有篮球,我不会懂得该如何去创造,去书写,不可能理解人性,也不可能明白该如何去领导。
本质上讲,比赛教会我讲故事的艺术。如果没有篮球,我既拿不到艾美奖,也得不到奥斯卡奖,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拥有那些创造力十足的梦想和愿景,渴望能在未来展示给你们看。
没错,篮球带我无所不至。如今,我也要把篮球带到世界各地。
警告:如果你打算花时间读这本书,请务必做好准备,这是一场高水平篮球大冒险!
(菲尔·杰克逊)
本书必定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科比· 布莱恩特那细致入微和专心致志的比赛之道。有天赋是一回事,有动力去深究细微之处却是另一回事。詹姆斯· 奈史密斯曾有一句名言:“篮球比赛易学难精。”这本书就是一扇窗,从中可以窥见一位篮球大师的心灵。如果你愿意,科比的真知灼见,搭配安迪· 伯恩斯坦大师级的摄影作品,足以让你成为更好的球员。
科比带着天赋与梦想踏入联盟,他渴望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球员之一。通过忘我努力和长久坚持,他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有幸为湖人队这种历史级别的伟大球队效力,给他创造出足够的施展空间和表现平台,但他的巨大成功完全源于他的内在。
1999 年,我被正式任命为湖人队主教练的那天,与科比在贝弗利山希尔顿酒店初次见面。下楼到大厅接受媒体记者采访之前,我们在一间套房碰头。科比展示了自己对三角进攻体系的兴奋和熟悉,想以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当时已然是一名“篮球学者”,研究过进攻战术的方方面面。年仅20岁的他,听上去就像已经打过十数年职业篮球。
本质上讲,三角进攻意味着限制和纪律,球员随性发挥的空间很小。这是一种周密规划、按套路执行的比赛之道。把球快速推进到前场,寻找速战速决的机会,如果受阻,就构建起三角,阅读对手在防守端的反应,以己之所长攻彼之所短。我的双胞胎儿子只比科比小一岁,所以在那时,我对年轻人和他们的精神专注程度了然于心。任职芝加哥公牛队期间,我也有幸执教过一批说过类似言论的球员。但即便当时年纪尚轻,科比依然能说到做到,不折不扣地成为一名“篮球学者”。
那年季前赛首场比赛,科比手腕骨折,错过新赛季前 14 场比赛。在他因伤缺阵的情况下,我们取得良好开局。我原本担心,他可能需要一些磨合时间才能融入全队,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他始终把球队胜利当作首要目标,我们继续高歌猛进。
他复出一个多月后,杰里· 韦斯特给我打电话,转述了他跟科比之间的一次谈话。科比曾打电话向他请教, 20 世纪 60 年代,他和埃尔金· 贝勒同在一支球队效力,却能分别场均砍下 30 多分,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韦斯特试探之下,科比承认担心自己拿不到足够的得分,这样就无法成为“NBA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这引起我的注意,作为教练,我不关心某个球员的个人得分,只在乎记分牌上的全队得分。但科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觉得被体系所束缚。这个意见分歧成为我们之间的隐患。当然,他的得分能力货真价实—职业生涯总得分达到 33643 分,超过迈克尔· 乔丹,仅次于卡尔· 马龙和卡里姆· 阿卜杜 - 贾巴尔。
第一个赛季,科比与罗恩· 哈珀搭档,组建出一套双能卫体系。他们负责“摆桌布局”,意思是说,如果快攻失败,无法转入二次进攻,就是时候启动三角进攻体系了。当然,总会出现一些快刀斩乱麻的诱惑,科比有时会自作主张。他会打破原计划,为自己创造机会,结果扰乱全队的进攻节奏。于是我们进行了沟通,告诫他不要试图一个人接管比赛。我们还一起看了比赛录像,重点研究那些使后卫成为进攻发动机的具体技术。我们相互包容,他逐渐理解到,为了夺取那梦寐以求的总冠军,全队必须严守纪律。尽管科比天生热爱得分,他依然凭直觉知道,对球队来说,什么才是最正确的事。
过去两个赛季,湖人队的角色都是“陪太子读书”,赢了一大堆比赛,却总在季后赛被横扫出局。
在球队辉煌历史的压力之下,不出所料,科比开始了他的表演。湖人队克服了“功亏一篑”的毛病,一举完成三连冠。三年中的每一年都充满戏剧性,难忘的比赛和瞬间不计其数。科比是全队的动力来源,而“大柴油机”沙奎尔· 奥尼尔则是进攻核心—如我们所说,“把球给大个子”。湖人队 5 年内 4次杀入总决赛,事实上缔造了一个王朝。职业生涯的下一个阶段,科比逐渐成熟。随着“OK 组合”的分道扬镳,球队除他之外的先发球员都远走高飞,要么退役,要么被交易,他成了“光杆司令”,是这支球队仅剩的王牌和公认的领袖。然而,精通领导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在总冠军目标远非球队实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引领全队更是困难重重。
科比和我在湖人队共事的早些年间,我们常会在训练之前并肩而站,一起看另外 5 名球员展开投篮比赛。规则有点像模仿秀,必须一模一样地镜像模仿前一个人的投篮动作,否则就被淘汰。他们会请我推迟全队训练,因为这个投篮比赛需要用到球场的各个角落,从两个底角到两翼再到弧顶。我问科比,你的竞争心这么强,为什么不参加这个比赛?他回答说自己的三分球不够好。然而就在下一年,他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整个休赛期,他都有意苦练三分球,细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到了 2005/2006 赛季,科比全面爆发,场均得分超过35分,在全联盟独占鳌头,成为真正的得分机器。
谈到科比的得分爆炸力,我可以持续列举各种数据纪录和比赛实例,但这终归只是他球员进化历程上的一个小注脚。训练或比赛当天,教练团队通常会在上午 8:30 到球馆碰面,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一般而言,当我驱车抵达球馆,科比的座驾已经停在我的车位旁,他正在车里小憩。他一定早就来了,也许凌晨 6点 ,在其他人都没出现前,他就完成了全队训练前的个人特训。这成了他职业生涯后10年的标志性行为,他用实际行动为队友设立了榜样,尽管他们确实跟不上,但多少总会被他的以身作则所感染。
2007 年,我跟科比聊起即将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这支美国男篮国家队众星云集,那个夏天正在为下一年的比赛集中训练,对金牌志在必得。我郑重告诫科比:“如果你要在休赛期做更多额外训练,必须明白自己双腿的活力已经时日无多。训练从来都不是我所担心的事,你对体系有足够了解。如果你需要通过亲身参与来发挥领导力,在比赛与比赛之间,我会给你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休养生息。”
球队开始合练,训练强度陡然提升的时候,他可以去做理疗。他为球队加油打气,有时会充当第二阵容的教练角色。科比总是在准备比赛的时候倾尽全力,看着他持续不断地进行魔鬼训练,我原本以为他最多只剩下五六年时间可打,但他又一次改变了我的认知,用尽可能延长身体巅峰期的决心打破了我的成见。他随后在最高强度的对抗下多打了十多个赛季,这充分证明了他的个性。
本书中的照片印证了科比对待比赛的态度。事实上,科比的比赛之道也为他下一个人生阶段做好了充分准备。像他漫长而辉煌的湖人生涯一样,这个全新的人生阶段也必将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作者:科比·布莱恩特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邵岭
*本文摘自金城出版社《曼巴精神:科比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