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战“疫”成绩单又添一笔。据统计,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近两个月收视不降反升,通过播出一系列特别节目,上海地区黄金时段全国排名“前20”共12天、“前15”共5天,最高排名第12,同比去年频道整体排名上升16名。其中,单日栏目《粉墨春秋》收视最高同比增幅近5倍。
常有人说,戏曲频道不过是放“资料片”,哪来那么多讲究?然而经此战“疫”,当院团纷纷上“云”直播,珍贵戏曲资料得到年轻人点赞,令戏曲人也开始思考,何利用好丰富的经典资源,适应当下传播需求,赋予传统可持续、可再生的生命力?
探索多元传播 战疫情让戏曲出了圈
受疫情影响,上海各大剧场关闭,演出行业按下暂停键。艺术家却反而加进了创作的步伐,为战胜疫情贡献精神力量。自1月25日第一部广播说唱剧《逆行天使》问世以来,上海各个戏曲院团纷纷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作。
那么,为战疫情而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哪与观众见面?上海荧屏利用平台优势,联合沪上各大国有、民营院团,网罗抗疫题材优秀作品。自2月17日起,在东方卫视中心“三生”公众号推出“抗疫情——我们在一起”戏曲曲艺作品专题,以新媒体形式选播抗疫作品19部,获得了院团及戏迷网友的一致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云中笑声来”这一栏目,结合当下抗击疫情的热点事件,携手上海音像出版制作行业协会和上海音像资料馆,挖掘出一批滑稽戏经典作品,为“宅家”的观众带来欢笑,弘扬海派文化。
“Ladies and gentlemen……”一段姚慕双、周柏春的《学英语》,一开口就让人惊异老艺术家的正宗口音。可一转头,浦东口音的“洋泾浜英语”至今听来捧腹不已。
单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多平台的观众需求。为此,本月初“七彩戏剧”头条号正式上线,盘活拆分编辑原有节目为戏曲“出圈”提供可能。
钩沉珍贵史料 让库房经典“重见天日”
上海作为戏曲大码头,荟萃京、昆、越、沪、淮、评弹、滑稽戏等一系列剧种曲种,更是诞生周信芳、俞振飞、袁雪芬、丁是娥、筱文艳、蒋月泉、姚慕双、周柏春等一批流派宗师级人物。这些数不尽的剧种资源与大师名家,便是上海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在此次疫情期间,七彩戏剧展播了一系列传统经典剧目,包括综合演唱会、精品折子戏专场、优秀原创剧目、老艺术家人物访谈专题、各代艺术家系列作品展播等精彩内容,展现传统文艺舞台璀璨菁华,以此满足中老年和戏曲观众居家娱乐需求。
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莫过于专题片《粉墨春秋》。其以人物访谈与珍贵历史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展现袁雪芬、杨飞飞、姚慕双周柏春、筱文艳等各剧种“宗师”级人物的艺德人品、展现他们的奋斗历程,着力折射出大时代变迁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从艺术家的坚守中感悟传统的魅力。与此同时,导演组还特别挖掘、整理并修复了大量艺术家早期影像资料,让库房里的经典“重见天日”。
同时,《海上大剧院》播出内容更为丰富。《一代风华越剧宗师演唱会》系列,《越剧百年演唱会》、《沪剧经典演唱会》等经典演唱会再现各剧种顶级艺术家风范。单期最高收视率0.41,同比去年收视数据,增幅4倍。
搭建青春舞台 90后、00后走到舞台中央
荧屏同样兼顾戏曲“后来人”,展现新时期90后、00后戏曲人的时代风采,在留住传统观众的同时,结合当代审美,为优秀青年戏剧人才搭建展示品台、吸引青年戏剧爱好者。
去年在沪、苏、浙、闽四地剧协指导下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长三角地区的《越美中华——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一度成为戏剧圈话题。历时100天的汇演共吸引了24家越剧院团、艺术院校超过200名选手参加,参与单位数量、参加选手人数皆创下戏曲类汇演、比赛活动的新纪录,整个汇演过程的现场转播、点播回看、观众投票、短视频传播等各种方式的点击率过亿。如今,从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演员已逐渐成为各院团的青年骨干力量。
时隔半年,《越美中华》在荧屏再现,正是在疫情期间与观众“保持联络”积蓄热度。据了解主办方正在积极策划以“越美中华”优秀演员为主体的全国巡演计划,希望在疫情结束后,进一步扩大江南剧种青春力量的影响辐射半径。
作者:黄启哲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范昕
图:七彩戏剧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