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读书在上海,工作也在上海,讨的老婆也是在上海。爱上海是我的责任,写上海也是我的爱好……”写过《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女人》《上海路数》等海派作品的作家马尚龙,一番开场白引发在场读者阵阵欢笑。周末的雨夜,没有挡住热心市民的脚步声,今晚第十五期市民文化客厅亮相豫园海上梨园,首次尝试在夜间举办,响应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夜色下的豫园焕发别样光彩。活动还同时在多个线上平台直播,场内外互动频频。
在业内看来,这场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尽显国潮魅力,为市民网友的文化生活与夜间休闲“种草”带货,增添美妙滋味。“市民文化客厅”品牌也集思广益大开脑洞,在品读书香、思想碰撞之外,设计了好吃好玩好听的环节,丰富读者的沉浸式体验。
夏日清新的栀子花香、孩子们的沪语童谣歌声、端午香囊飘散出的草药香……仿佛带大家回到小时候的上海。而上海人记忆里的夏天,总是离不开吃。豫园的老味道,就是上海人记忆里的味道。本期“市民文化客厅”由新华传媒、豫园股份及申活馆共同主办,现场云集了上海作家马尚龙、沪语童谣唱作人王渊超、上海本土文化及美食推动者诗琦、童涵春的中药师等嘉宾,带领大家边品尝豫园老字号美味,边追忆分享老上海的风情。
“每到夏天,家家户户都要到弄堂乘风凉,大人聊天、小孩游戏,那是一种众乐乐的味道。”
刚刚度过120岁生日的南翔馒头店还特别呈现“湖北风味”,豫园南翔小笼在传统口味上进行创新,研制出麻辣小龙虾口味的小笼馒头,以上海特色美食为湖北人民带货加油。
老城隍庙梨膏露、松鹤楼绿豆汤、绿波廊精致小点、南翔小笼馒头……现场摆放的招牌美味让人应接不暇。其中,梨膏露是豫园的网红产品,甄选金银花、茯苓、甘草等七种草本,同时凝萃将近60%的梨汁,才有如今的味道。夏天消暑的最佳特饮之一,就是绿豆汤了。松鹤楼的绿豆汤远近闻名,现场呈上的苏式绿豆汤里,红绿丝蜜枣、百合、糖金桔、冬瓜糖、葡萄干,口感更加丰富。台上嘉宾打趣:“从来没吃过这么豪华的绿豆汤”。绿波廊的精致小点,作为豫园招牌,曾经被不少国家元首赞不绝口,金腿小粽和椒盐葫芦酥让人们大呼过瘾。金腿小粽上缠绕着13道线,与“福”字笔画相同,打开粽叶,就是打开福气,品粽背后多了一份文化意味。
现场上海联通的5G直播信号,还带领大家直接走进美食制作的后厨,场内嘉宾和美食缔造者们共同探索美食背后的故事,视频里绿波廊的点心师傅一步一步“拗好造型”,才呈现最终的美食盛宴。
豫园在申城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舌尖上的老味道更是城市的名片之一。端午佳节将至,童涵春的中药师现场讲解了独特的中草药配方,教市民根据适合自己的方子配置香囊,拥有一份独特的端午味道。至今已有两百三十余年历史的童涵春,香囊兼具实用与高颜值,具有清香、驱虫、辟瘟、防病的功效,外观搭配织锦缎、盘扣、刺绣等元素,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全场活动在老上海风情十足的舞蹈中结束。豫园作为上海老味道的传承和创新汇聚之地,在夜色下闪耀着海派地标的独特光芒。近年来,豫园商城升级改造,古戏台焕发新魅力,众多老字号融入国潮风尚,吸引了一波年轻粉丝,也为文化消费与创新实践注入新活力。业内期待,通过“市民文化客厅”的镜头,让上海味道的传承发展进入更多市民的记忆。
<<<延伸阅读·推荐书单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作者:李欧梵
这是一本关于上海的“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声光魅影的文化地形图。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童年辰光》
作者:何东
全书收录少儿沪语歌曲共计31首并配有MP3,歌曲全部由10岁以下的小朋友演唱,再现幸福“童年辰光”。歌曲或选取经典传唱的沪语童谣进行谱曲改编,或对琅琅上口的古代诗词进行谱曲,还有紧贴时代的原创少儿歌谣,歌词用上海方言标注,赋予了传统沪语童谣新的生命。
《上海滩上的万国风情》
作者:底谓
该书是“故园画忆系列”之一,以162幅钢笔素描,描绘上海政界、商界、文化界、宗教界、教育界各方面的重要建筑,并讲述其历史故事,向读者展现百年来十里洋场的历史变迁。
《上海老味道》
作者:沈嘉禄
上海老味道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上海市民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世俗生态。从草根食物入手,洞悉时代特征,进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是本书的出发点,分为“水汽氤氲的寒素生活”“八仙桌上的青花大碗”“春花秋实的平民美食”“邑城内外的浓油赤酱”四个专辑。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
作者:陈钢 淳子
上海老歌是时代的声音,更是温馨可人、常驻心间的中国好声音。它所表达的几乎都是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也和市民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老歌不老,依然是“摩登”上海的一张名片。翻开本书,听听老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吧。
《上海路数》
作者:马尚龙
有主题的文化随笔集,70篇分“路·道”“路·痕”“路·影”三辑,写上海特有的都市文化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即“上海路数”,包括其公序良俗、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俗成、契约精神和生活态度,深入的史料剖析,当下上海、上海人的状态观察与描摹,文字朴实灵动诙谐。
作者:许旸
图片: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