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9月14日,著名出版大家范用先生,告别了他终生热爱眷恋的编辑出版事业。今天,“为书籍的一生——范用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开幕式暨《范用存牍》新书在沪首发,京沪两地人士共同缅怀这位为新中国出版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化界、出版界大家。
展览现场,一批书信、书稿档案及珍藏实物,串起范用“为书籍的一生”,分为革命者范用·最初的梦、编辑出版家范用·书情与友情、杂志家范用·读书无禁区、作家范用·赤子之心、书籍设计家范用·叶雨书衣、范用珍藏等板块。
专程来沪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肖启明谈到,展览和书中探讨书稿的多封来信,反映出范用“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关注与思考,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及出版史的第一手史料。“范用的编辑之道变得亲切可感,今日出版人不仅可以从约稿、编排、设计等技术层面管窥一斑,更重要的是,得以领略范用做出版的精神和要略。他对书的理解、他的编辑理念至今依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三联、中国读书人与出版人,对新时代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出版、如何做出版有所启发。”
为期三个月的展览,还将定期举办讲座论坛。今天下午,首场论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主持,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总经理董秀玉,原副总经理、副总编辑汪家明对谈“三联书店与进步出版传统”。
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巴金、赵家璧都为他“点赞”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和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范用与上海、与新闻出版博物馆有着不解之缘。本世纪初,他曾呼吁建立出版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自启动筹建以来,范用为藏品征集做出巨大贡献。早在2004年,他便将珍藏多年的一批读书生活出版社、三联书店的文献史料等88件文物捐赠给新闻出版博物馆。范用去世后,家属又将范用遗物整体捐赠给该馆,包括10942册图书和2810封信件,以及书架、书柜、沙发、藤椅、收音机等。因此,纪念展既是对范用的深切怀念和感谢,也是范用文化遗产的首次公开。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建筑结构日前封顶,将于2021年正式建成开馆,填补国内没有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的空白。
范用(1923-2010)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是1949年后三联书店最重要的领导人和旗帜,在他七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策划出版了一大批广受读者赞誉、影响深远的名家名作和书刊。展览呈现了他完整的生命轨迹。
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年仅15岁的范用就走进了抗日文化队伍,1939年成为共产党员,从那时转战武汉、重庆、桂林、上海,直到调入北京。展览以范用在读生社时期的图片,李公朴、黄洛峰给范用的书信等展示革命者范用关于出版的最初的梦。
一心一意地编书、办杂志,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展览最厚重的部分便是“编辑出版家范用”,展现了范用策划主持出版的、在中国图书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文学品位的经典图书:经久不衰的《傅雷家书》、讲真话的《随想录》、历史的证言《干校六记》、书比人长寿的《编辑忆旧》、《为书籍的一生》等。
作者来信中频频出现对范用的赞美和感激,如巴金在给范用的信里说到: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的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的书市的。
赵家璧在信中写到:关于《编辑忆旧》,更是你一手把它促成的,印得既快又好……这本书在社会上受到好评,这和你对我的大力鼓励和协助分不开的。我这次参加评选韬奋出版奖时,我的内心独白是:“应当仅奖一人,那就是范用!”
夏衍、唐弢、黄裳、黄永玉等众多大家都是范用的作者兼朋友。他们在信中常常对范用的编辑能力深深叹服:“封面就照你的设计,棒极了!”(杨苡);“您主张那本小书改名为《珠还记幸》,当遵命。”(黄裳)……
1979年范用主持创办《读书》杂志,创刊号上一篇《读书无禁区》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范用还倡导创办了开文摘类杂志之先河的《新华文摘》,以其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在期刊界独树一帜。
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嫁衣”的范用,直到晚年离休后才开始为自己出书,而《我爱穆源》则倾注了他对童年的怀念、对穆源小学同学老师的思念。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陈原曾在给范用的信中写道:“你写的文章一口气读完,太好了,比我(或我们)这些毕生‘舞文弄墨’的好多了。好就好在平凡和真挚。望多写一些,也许可以让读书界能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很多人对范用家的客厅和书房印象深刻,那一排排塞满书的书架和书橱,常常让人有坐拥书城的感觉。范用纪念展特别辟出空间,“复制”了范用的书房和客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这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封面也很漂亮。” “爱美”的范用亲自主持了70余种书的装帧设计。本次纪念展也展示了部分范用设计的封面。
斯人已去,墨香犹在。“范用先生是纯粹的出版家,他嗜书如命、爱书成痴,从书籍中汲取了精神营养,完满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范用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出版事业兢兢业业、乐于奉献、鞠躬尽瘁的品德,将永远激励后人奋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谈到,范用对出版的真挚情感,既有韬奋精神的历史渊源,又直接来源于在党领导下三联书店的出版实践,是新中国出版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一环。
范用不是一般的爱书,他爱得很深沉、很痴迷。就连与书有关的藏书票、书广告都有着浓厚兴趣,展览中读者能看到,他亲自设计的一张“愿此书亦如倦鸟归巢”的藏书票。从联络选题、激发作者灵感,具体到起书名、版式设计、选纸,每一个环节,范用无不关心,无不精通。他怀着“像捏着一块红炭”的紧迫心情,快乐地奔波着,出版人的专业性与做书带来的幸福感跃然纸上。他爱书、懂书、做书、藏书,堪称一代出版人的楷模。
四卷本《范用存牍》出版,一窥文化寻矿者的“朋友圈”
四卷本《范用存牍》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展示了他与当代几乎所有重要文化人的交往,如夏衍、巴金、冰心、陈白尘、叶圣陶、赵家璧、吴祖光、汪曾祺、黄裳等。因为书,他们成为至诚的朋友。
“熟悉范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保存的友人信件,像档案整理一样,一封封贴在自制十六开的牛皮纸本上,总计五十六本;每本封面编号,并在正中贴一邮票作为装饰。”《范用存牍》主编汪家明谈到,《范用存牍》的设计灵感即源于此,从封面用纸、邮票邮戳,到各卷的编号函签,在细节处还原了范用精心保存的信函本。每本外覆半透明的牛油纸,初看透着一丝丝神秘感,尘封在“档案”中的往事在打开书的那一刻渐渐清晰。
书中收录了范用与近四百位作者、出版人、编辑、书店人、媒体人、热心读者之间的1800余封信。全书除个别错字予以订正外,其余均保留原貌,一仍其旧。还附录了通信人简介,方便读者查阅。全书涉书事、文事,以及老友间的“任意闲谈”,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和出版史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价值。
《范用存牍》中所收录的信件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2009年,大多写于1978年以后。 “信件里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一氓题跋》《编辑忆旧》……一大堆书背后有趣和曲折的故事”。这些在中国出版史上极为重要的出版物,显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时代精神。
通过不同书写者的视角,可以感受书籍出版的前前后后——比如《傅雷家书》,与傅聪、傅敏两兄弟的约稿、往来和沟通,可能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在这背后——与楼适夷商量作序的事情,与出版人杜渐商量香港“傅雷墨迹展”、与雕塑家张得蒂探讨为傅雷塑像,以及与洪遒、劳祖德、杨苡等等朋友分享《傅雷家书》出版的喜悦,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编者之外的维度,是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一本书的“全视角”和“大历史”。
通信者的范围,从李公朴、胡愈之、黄洛峰,到钟叔河、罗孚、黄裳、董桥,再到陆灏、顾军、池莉、张昌华,既有长辈,也有同辈和后辈。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书信,在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一代代文人在大转型时代里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复杂心态,文化生态亦可随之一瞥。
比如,《文汇特刊(周末版)》是文汇报1996年改版后新推出的彩色大型周刊,在大报上专辟儿童版面,且是彩印,可谓一次创新。编辑顾军还记得,这一栏目能约到众多名家稿件,品味高趣味高,正是因为幕后有范用自始至终的鼎力支持。
作者与编辑为成就“一本好书”,进行着各种努力,所有灵感、思考、取舍、打磨都会不断地融入作品最终的面貌。范用爱书,也爱书的作者。他总是坚定地站在作者身后,凭借他敏锐的眼光与成熟的技巧,帮助他们处理各种困难而棘手的问题,对他们付出最真诚的理解与支持。范用与作者的交往由书始,却不止于书,用夏衍的话来说,那就是:“范用哪里是在开书店(出版社),他是在交朋友。”
除去同辈人之间的往来,《范用存牍》中还收录了很多后辈的信件,比如与作家李黎的46封通信,关心和爱护之情跃然纸上。再如与曹聚仁之女曹雷的二十七封通信,这些信件始于编辑曹聚仁文集,二人从出版谈到曹雷从事的配音工作……这里有范用作为出版人对书籍出版的判断与眼光,更有对后辈真切的关爱。
展览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与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联合主办。与实体展览相呼应的,是特别设计开发的范用数字展,以数字人文方式展示范用与友人间的书信近两千封,可通过人名检索相关写信人信息,可视化效果展现书信原件和释文,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图片:主办方、许旸 摄
作者:许旸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