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今年年度词汇中,‘双减’必定位列其中。”在一场有沪上众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专家、教师参加的头脑风暴会议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陆建非作出了这样的论断。的确,国家“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双减”就成了热门词汇,而这场头脑风暴就是围绕“双减”这个议题展开的。这场名为“‘双减’政策下上海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新挑战与新机遇”的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8月3日上海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明确指出上海全区小学阶段的考试范围只有语文和数学,英语不再纳入考试范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执行,引发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英语学科在未来几年的课程定位必然影响到高校英语师范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属唯一以“英语师范”冠名的专业,上海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发挥本专业65年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联动的传统优势,与上海市125家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合,共同探索“双减” 政策的落实以及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大计。这就是本次研讨会的缘起。
为何要“双减”?如何理解“双减”?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湘萍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要理解“减”和“增”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陆建非则认为,“‘双减’的目的是:一、使教育回归公益的本真和育人的真谛;二、‘双减’是一个耗时费力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双减’抓住了‘课堂教学质量’这个根本,教师的第一战场是课堂,教好书是师者之天职;四、‘双减’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五育并举’变得可能,激励学生锻造确定的能力,以应对不确定的世界;五、‘双减’之后学生需要高质量的家长陪伴,课后服务亟需转轨,培训机构改弦更张。”在题为“准确辨证地看待和实施‘双减’政策下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发言中,陆建非说:“母语和母文化的退化是‘世界现象’,不能只怪英语。我们决不能把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淡化学习外语的功利性,运用母语‘习得’的规律,不断创设各种场景和方式,这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而且必然是长期的艰辛探索和科学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负责人卢敏教授在“‘双减’政策下国家级一流本科英语师范专业巧抓发展新机遇”的主旨发言中介绍说,“双减”政策下,英语师范专业利用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和上海市125所实习基地学校联动,积极参与英语特色非学科课程课后辅导设计规划,向政府递交了25门课后辅导课程菜单,包括“英汉双语童谣”“英语戏剧表演”“国标俱乐部”“英语阅读俱乐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等,同时启动以导师带教的方式着手培养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课后辅导,把课后辅导和教育见习、实习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打造实践类课程金课。通过学生参与课后辅导,英语师范生的培养将超越单纯的语言能力训练,而具有“跨学科、多才能、强实践”的更高层、更综合的能力,以满足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及其市民对外语综合能力的要求。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带来我专业的发展新机遇,从容应对新挑战。
除了专业人士和大学教授,很多基层学校的老师也在线上线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来自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华东政法大学附属学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青浦清河湾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上海市梅园中学、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等学校的老师,分别从作业从量的控制到质的提高、中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方式的推广、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双减”“双新”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再认识和新尝试角度,以及中小学英语师资培养、基础性考查和能力兼顾、课堂转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高校内学习品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英语课后服务资源的开发、教师发展、教师的职业焦虑和应对、教学法改革、英语阅读教学的变革与走向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宋梅砚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育人,而不是“育分”。自“双减”意见出台,学校回归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双减”政策在于减轻学生、教师一味“逐分”的教学负担,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英语人才和多语种外语人才仍是国家发展的刚需,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人尽其才既是当代社会对英语教育和英语师范人才培养的呼唤和期盼,也是对所有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呼唤和期盼。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