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名言,承载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的教学理念。10月18日,恰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在他的第二故乡、有着“百年教育”的宝山红色沃土,他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如何让更多人“听”到先生的教育箴言?今天,宝山纪念陶行知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声动印迹·漫漫行知路”行知文化微旅和陶行知小故事音频上线。以“沉浸式”创新体验温习先生的故事、主张和教诲,探寻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深刻理解生活和教育的关系。
不同于打卡拍照式的城市微旅,此次行知微旅是一场沉浸式的声音微旅行。当游客漫步于大华行知公园和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只需在现场导览标识的指引下,轻扫二维码,就能跟随声音剧场自由探索陶行知“求真”之路,开启一场思想漫游之旅。
这场微旅由8个主题场景,即爱满天下、文化为公、五安教育、创造教育、普及教育、科学下嫁、小先生制、民主斗士等,从不同侧面讲述了陶行知先生在宝山的理论思考和实际践行。比如,首先来到行知主题广场,回顾先生生平,感悟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接着前往思想大道,重温先生的名言警句,了解他的教育真谛,感悟他文化为公的胸襟。随后在五安岛,解惑何为五安教育,知晓先生为何提倡要让孩子多看、想、谈、玩、干。漫步在林荫小道,走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翻开“创造教育”这本厚实的教科书。驻足在情景雕塑前,重回先生在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的岁月,了解何谓普及教育。走进陶行知纪念馆第三展厅,领悟先生要把科学知识变得和阳光、空气一样普遍的努力与决心。在陶行知纪念馆第三展厅,重现第一位“小先生”的诞生场景,了解“小先生制”的起源……
在这些声音录制过程中,SMG电台主持人、“陶门弟子”杨永清进行录制,加上陶行知曾孙、现任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陶侃的深情演绎,共同讲述陶行知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更让游客感受到行知后人的初心传承。
宝山文旅局还准备10个由陶行知小故事改编的情景剧本,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可以亲身扮演陶行知先生,重温历史记忆,以第一视角走近陶行知、了解陶行知,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陶行知的思想理念。逛完微游,市民还能跟随喜马拉雅音频的脚步寻找陶行知的一生,开始“陶行知教我求真、奉献与创新”小故事音频之旅。活动精选了10个先生幼年至成年期间的著名事迹与言论,用亲切、自然、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改编,再录制成富有亲和力的小故事音频。
陶行知和宝山有着很深的缘分,始于1914年,那年陶行知从上海宝山的吴淞码头出海,赴美留学。1917年陶行知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蒋介石政府关闭,陶行知避居上海。后从上海逃亡日本,又于1931年春潜回上海,此后便一直在上海从事各种教育、社会、文化活动,酝酿新的教育改革。
1932年5月至8月,他的教育小说《古庙敲钟录》在《申报》连载,讲述了敲钟工人通过庙产兴办工学团、造福乡民的故事,阐释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便是学校,生活便是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观点并首次提出创办工学团的主张:“你若是办一个工场,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工人之长进的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工场了。你若是办一个学校,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师生之生产的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学校了。你若是在改造一个社会,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各分子之生产与长进的机会,便立刻变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了。”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