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子山M4出土器物群, 噩国青铜器精粹展展厅现场。,噩国青铜器精粹展海报上的兽面纹卣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少商周诸侯国没有明确文献记载。噩国便是其中一个,它的历史鲜载于史册,长久以来不为人知,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以有铭青铜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让这个“消失”了3000年的神秘古国得以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今天,上海博物馆联手中国国家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特别推出“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以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60件青铜器为载体,首次全面系统还原噩国的历史面貌。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以一手实物资料补史证史,噩国的‘再现’是有力的见证。”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如是说。
文献中最早有关噩国的记载见于《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鄂即噩,据此可知,噩国在殷末即与商人往来,并与周人同为商王国的附属。鄂侯位列三公,显示噩有相当势力,为一古老的氏族。但此一历史悠远的方国部族,却在传世文献中昙花一现,未留下任何可供追索的蛛丝马迹。考古发现,让人们有机会认识西周时曾经活跃在汉淮之间的噩国。
据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孙建辉介绍,噩国的考古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但最轰动的当属2007年的发掘——这一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羊子山发掘出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27件青铜重器,其中9件铸有“噩侯”铭文。它们中的精品此次聚首上海博物馆四楼展厅,展现了噩国青铜器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的艺术风格。
这之中,有一类带有兽面“人目”奇诡纹样的器物,独属于噩国,是其他地区青铜器所未见的。从此次亮相的噩侯方罍、兽面纹卣(一对)可以看出,这类青铜器的主体部位是一张高浮雕的面孔,与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相比,虽然构图相似,但整体更近似于一张人的脸。它们有着炯炯有神的双眼,眼睑结构近似于人眼,眼皮、眼眶、眼球及瞳孔层次分明;弯弯的眉毛由竖线组成,像是两轮新月;鼻部隆起,鼻翼圆且宽大,酷似人的鼻子。因其既有兽面纹特征,又有类似人面的写实,故学者们称之为“神面纹”。“神面”眉眼弯弯,好似面带笑意,立体生动,栩栩如生。
青铜器本色为金色,古代称为金或吉金。目前所见的传世或出土青铜器,通常在器物表面呈现出绿色锈。但湖北随州地区出土的噩国青铜器由于地质、水分等埋藏条件的差别,部分器物形成罕见的蓝色锈,瑰丽奇异,动人心魄。噩国青铜器上写实的人面,神秘的微笑,加上幽幽蓝锈,呈现出一派独特的文化面貌。
除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外,噩国青铜器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此次展出的禹鼎和噩侯驭方鼎为例,两件文物生动记述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噩、曾两国为西周王朝扼守南境、控制金路往来的重要诸侯国。根据噩侯驭方鼎内壁铭文记载,西周晚期噩国与周王室联姻,噩侯驭方献壶,与周王同宴、并行射礼,显示噩侯与周王友好的亲近关系。但禹鼎器腹内壁铭文显示,这样的好景不常,厉王晚期噩侯驭方率东夷、南淮夷反叛,震动周王朝,周王动用西六师、殷八师伐噩,最后以擒杀噩侯驭方、扑灭噩国告终。
叛周被讨伐后,噩国、噩族便未再见于正史记载。一度,人们认为噩国自此灭亡。2012年,南阳市新店乡夏饷铺发现了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古墓群,经科学发掘清理出80余座墓葬,出土的大批青铜器铸有“噩侯”“噩姜”“噩伯”等铭文,其中包括四代噩侯夫妇。“夏饷铺噩侯贵族墓地的发现,证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噩国并未消亡,而是从湖北随州迁至了河南南阳,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本信表示,这次新发现改写了噩国灭亡于驭方叛变之战的传统看法,为了解噩国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与曙光。四代噩侯夫妇墓葬出土青铜器也反映出了噩国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脉络。
比如,“媵”是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相赠送的人或物。而青铜器中专为嫁女而作的礼器,就被统称为“媵器”。此次展览中便有一件春秋早期的噩侯壶,乃是媵器。在其盖口外侧有铭文“噩侯乍(作)孟姬媵壶”,即噩侯为女儿孟姬所作陪嫁用器。一般认为,熏炉在汉代才比较常见,但此次展出的一件没有器身的熏炉盖证明,西周晚期,人们已用上了熏炉,且工艺颇为精美。
“考古发现充分证实了噩国的存在,但仍有许多谜团和细节有待解开,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韦心滢告诉记者,围绕噩国,目前主要有三大疑团有待破解:其一,南阳夏饷铺噩侯家族墓地中噩侯为女儿所作媵器透露出其为姬姓,而西周晚期以前噩侯为嫁给周王之女所作媵器标示为姞姓,为何一国出现两姓?其二,噩国何时从随州迁居至南阳?由于目前鲜见西周中期噩国青铜器,难以获得有关噩国迁徙的一手资料与证据。其三,原与周王室交好的噩国,为何后来与周王室反目成仇?期望以此次展览为引,激发各界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黄启哲
图:策展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