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它要你打开自己,愿意去碰撞、去成长,而幸福是这个勇敢游戏的回报。在感情的结论里,不要纠结在‘爱不爱你’,在所有的关系中,行动比讨论更重要……”日前,网红情感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联动鼓楼西出品戏剧《婚姻情境》,在中国大戏院举行了一场名为“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密码” 主题讲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寻找“获得幸福的密码”。
我们为什么会在一起?我们又为什么要分手?现在还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必要吗?瑞典国宝级现代电影“教父”伯格曼经典作品《婚姻情境》,被“鼓楼西戏剧” 搬上舞台,由过士行执导,将于明晚起至30日亮相上海。作品直指婚姻中的“亲密关系”,通过展示剧中人约翰和玛丽安的夫妻日常生活“情境”,来让观众思考“为什么婚姻这么难”。
“我很喜欢《婚姻情境》这部作品,”沈奕斐指出,婚姻中产生的矛盾,包括现代社会抑郁、焦虑等多种精神疾病的产生,都与身体亲密接触的缺乏息息相关,“一个很幸福的人一天至少要有4个拥抱。”
“但我们缺乏亲密拥抱的机会,”沈奕斐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理性,但所有的意义,并非是完全可以用理性去衡量的,所以年轻人会说不想结婚,但另一方面,又在内心渴望亲密关系。
她认为,过去爱情有解放的意义,超越家族、生命,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所呈现的那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过去的壁垒逐渐被经济的发展所打破,爱情的意义却在不断降维,到了今天,变成了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那些玛丽苏作品里的‘霸道总裁’不就是这样吗?他谁都不要,有人哭着闹着找他,他都不要,但是你摔跤摔的很独特,他就爱上你了,自我独特性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但人不是一个永远理性的陀螺。世人总是把对于异性的想象、对感性生活的想象,都附加在爱情和婚姻上,实际上,婚姻和爱情承载不了这么重的意义,种种小矛盾就升级爆发了,《婚姻情景》揭示的就是这种“普遍现象”。沈奕斐认为,“婚姻能给予每天半小时的幸福就已经很成功了,剩下的幸福是通过别的途径获得的。”
社会学家黛安·费尔姆丽的研究,带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对人们来说,伴侣一开始最吸引他们的品质,后来却往往成为最令他们讨厌的缺点。《婚姻情境》中的主人公约翰和玛丽安,也不能幸免。剧中,约翰回忆起年轻时的两人,那时玛丽安充满幻想,“鬼灵精,坏脾气”,可如今他又觉得她“无理取闹”,对她说“你是怎么弄成这么荒谬的、见鬼的、莫名其妙的要求来的”。 而对玛丽安来说,年轻时的约翰顽皮且不拘一格,会“以逗爸妈生气为乐”,和她一起参加五月节的狂欢游行,可如今她觉得他“愚蠢、自大、笨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
沈奕斐认为,人是渴望与社会“链接”的动物,“不婚不育不能保平安,我这可不是在催婚催育,”她幽默地说,“一个人能幸福,两个人才能幸福,一个人不能幸福,就要遇到一个能治愈你的人。”
照片由鼓楼西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