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业正在坐享数字影像技术带来的红利,并且其未来将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迸发出更多可能。近日于上海震旦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数字影像论坛”上,数十位知名博物馆馆长、展览专家、数字展示领域知名设计师碰撞灵感,就数字化大背景之下“博物馆影像策展”的理念之道与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对话。
数字影像技术已经在为很多博物馆的展示赋能,并且在专家看来,它成为越来越必要的手段。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说,历博的展厅仅5000平米,讲上海六千年的故事时用以陈列的文物有限,很多时候都同时采取了数字影像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陆伟也坦言,自己所在的博物馆2010年建馆之初的定位即为博物加科技,当时就有国内博物馆最先进的4D影院和球幕影院,给无数观众带来难忘的体验。
在业内看来,未来的博物馆是需要重塑大众体验的。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当中,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一方面,人们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文物藏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让文物展示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面对大众去创造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展示通过空间意境的传达去深入人心。而从单纯的文物展示到空间意境的传达,正是需要数字影像的加持。
杭州博物馆副馆长许潇笑指出,数字影像能够成为沉浸式渲染情绪的一种有效手段。简单来说,这是指在一个外部的空间中塑造一个心理的空间,让情绪与想象空间可以和人们所处的物理空间结合。原来二维、三维的视觉性景观展览,可能在各种影像的介入下向媒体性展演演变,调动起观众听觉、嗅觉等多元感官。
不少专家也提到,数字影像在博物馆的应用场景,不应仅停留在讲解层面,将知识点转化为影像方式。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指出,数字影像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能够重新焕发一部分内容。艺术评论家王南溟坦言更加期待数字影像在解释内容的服务功能之外的开放性,“再创造再解释形成的对话空间,也将充分放大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对话关系。”
与此同时,数字影像在博物馆场景中应用的度同样值得关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提到,科技类博物馆大量运用技术手段没有问题,但像我们这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可能更需要的是运用技术的手段体现人的价值。“犹太难民纪念馆更多带给人们的是思考和反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阐述不能喧宾夺主,技术不能跑到艺术、人文的前面去。”
本次研讨会由博物馆头条联合震旦博物馆共同主办,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国电子商会数字展示专委会指导。研讨会作为“中国智慧博物馆与数字展示知识分享大会”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数字化大背景下影像展览实务与可持续发展,以前沿性的学术理念为支撑,致力于突破传统展览认知瓶颈,重塑观展体验,推动跨界融合,推动博物馆数字体验突破边界,引领展览新方向,为博物馆数字体验、可持续发展助力。
作者:范昕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