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与家人一起看央视高规格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这一集讲的是《楚辞》。片头《楚辞》两个大字刚出现,我就联想到复旦大学的专家徐志啸教授。巧的是过了几个画面,徐教授的本尊特写镜头就占领了整个荧幕的空间:他以学者身份解说《楚辞》,指出其文学上的伟大价值。荧幕上有关屈原的种种形象和语言,仍在脑海徘徊,秋天了,我意外地收到一本精装的新书:就是徐志啸的《楚辞十讲》。《楚辞》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我的心情刚好相反:喜获徐教授数十年辛勤耕种后的金秋丰硕果实,开卷悦读之。
《诗经》和《楚辞》并列为我国古代文学最伟大的两本经典。成于中国北方的《诗经》大体上题材比较生活化,风格温柔优美;成于南方的《楚辞》大体上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富于想象,风格激扬奇丽。《楚辞十讲》阐释《楚辞》中特别著名的《离骚》和《九歌》等篇时,正道出这种特色。
《离骚》中屈原爱国,爱得激越浓烈;为屈原所写(或经过他“加工”)的《九歌》,所写爱情则浓丽缠绵。徐教授所引的《离骚》句子如 “众皆竞进以贪婪” “背绳墨以追曲” “世溷浊而嫉贤” “哀众芳之芜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呈现出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败坏艰苦。忠君爱国、才能出众的屈原哀叹之余,更惋惜楚国君王“终不察夫民心”,且“信谗而齌怒”,怨这个君王不学习“尧舜之耿介”,没有“遵道而得路”,即行走仁政的大道。
追求美好政治的屈原,徐志啸指出,“一心企望楚王能效法前贤,修明法度,举贤授能,振兴楚业”;但落空了,他的情感诚如徐教授所说的“奔腾起伏——有怨、有怒、有恨、有愤,错综交织”。徐氏告诉读者屈原如何上天下地“求索”,他的“天国遨游的画卷确实令人眼花目眩”;《离骚》奇诡、灿丽,其“浪漫”色彩,就在这里。屈原极度爱国为他带来极度的牢骚、绝望、悲苦,而有《离骚》的创作;徐教授以“惊世骇俗”形容中国文学史上这座“无可企及的丰碑”。
《楚辞》里的《湘君》和《湘夫人》两篇,写的是楚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之神。徐志啸析论这两篇作品时,引录“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艳”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等名句。请看,成语“缠绵悱恻”的后两字,在这里出现了。这些句子所描述的爱情,比起《诗经》所写的,浓郁激动多了。后世李商隐的爱情诗以至更后来的现代爱情小说,我认为不过是《湘君》和《湘夫人》原型的尽情发挥和缛丽变奏。
历来对“二湘篇”的解说颇有分歧。我非《楚辞》专家,读此二篇,同意徐教授的阐释:它们“反映了湘水之神悲欢离合的恋爱故事” “所表现的是楚民的男女情爱”。上面所引“太息”“悱恻”的句子,今重读之,不禁令我想起西人说的”我们最甜美的诗歌是那些诉说最悲伤情思的”(Our sweetest songs are those that tell of saddest thoughts.)《楚辞十讲》当然远远不只是讲《离骚》等篇的爱国,和“二湘篇”的爱情。徐着的十讲是:”楚辞生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楚辞——楚地文化的综合产物” “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属于世界一流大诗人” “惊世的《离骚》、奇特的《天问》” “诗人的艺术之歌” “情感美与形象美” “多种美的展示” “悲秋诗人宋玉” “声与承传”。
阅读全书,等于我这个退休老教授,当年没有修读过《楚辞》的,现在重回大学,修读这样一个课程,得以全面深入认识这部经典。我边读边记下心得,例如”大胆奇特”而且难懂的《天问》篇,有了徐教授的阐释,其叙述的条理和层次,其为“一部兴亡史诗”,我有了豁然可通的理解。《离骚》开篇是屈原的自我介绍,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徐教授就“修”字大做文章,分析文本各个“修”字根据上下文所得出的意义(包括贤能、美好、修长等),并把意义加以分类,说法精审,令人叹服。他把屈原形容为“‘好修’的哲人”。徐志啸学兼中西,本书中,他宏观地把屈原和但丁、弥尔顿、歌德等相提并论,极称其在世界文学的地位。书中一细节也令我增广知识:与屈原相关的端午节之在国内成为法定节假日,与韩国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有关。
这本全面论述《楚辞》的书,定为十讲,可能隐隐然含有作者和出版社的美意:把这个课题讲得十全十美。徐志啸这位《楚辞》专家,学养与名望都卓著。关于《楚辞》的著作,他早有多部;他曾为中国屈原学会的领导,目前是该会的名誉会长。这部精彩纷呈的《楚辞十讲》出版后,据说他正从事一部《诗经十讲》的撰写。祝这位杰出的经典传承者再创佳绩。
黄维梁
《楚辞十讲》
徐志啸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楚辞以其浪漫诡谲之形态,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楚辞的核心。屈原与楚辞,两者乃密不可分、紧紧相依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复旦大学先秦文学教授、楚辞研究专家徐志啸从楚辞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楚地文化、楚辞的代表人物研究、楚辞的代表作品研究等十个方面,对楚辞进行了通解。并站在更广泛的视角上,将其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加以横向比较,引领读者打开视野,探究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与世界文学脉络的关联与特性。每一篇章,均为一堂精彩绝伦、意蕴绵长的大师文学课。
>>书摘
屈原,属于世界的大诗人
屈原诗歌在内容上,与世界上古时代其他一些国度与地区的诗歌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与合拍之处,而在诗歌的体裁形式上,屈原似乎显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它们的诗歌体裁大都以叙事为主,呈史诗形式,它们往往篇幅宏大,以故事情节铺展诗章,典型作品如《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亦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梨倶吠陀》(古印度)等,而屈原则不然,不论《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均以抒情为主,叙事为次,即便《离骚》,前半段叙事成分较浓,但总体上仍属抒情长诗,以抒情为主,算不上史诗。从抒情角度言,上古时代能与屈原作品媲美的,惟有古希腊抒情诗人萨福与阿尔凯奥斯,以及古埃及《亡灵书》。萨福及阿尔凯奥斯的作品虽抒情味浓,但在作品的结构、气势与内蕴上均逊于屈原,缺乏大诗人气魄,且他们所写,均与诗人本身的经历与情感表述没有关系。而古埃及《亡灵书》虽具抒情性,却大多为与宗教有关的赞美诗,赞颂神与国王,与诗人本人思想情感毫无关涉,不属诗人的个人创作,而是颂赞性诗歌。
由此,我们大致可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其一,无论中国还是东、西方任何一个早期文明国家和地区,其文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均以诗歌形式反映和表述人们对外界大自然的描摹与渴望,抒发情感;诗歌语言是人类最早用以表达情感和认识外部世界、倾吐内心理想的工具,在这个工具的使用方面,中国毫不逊于其他任何文明。
其二,屈原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内容,与世界上古时代其他国家与地区诗人作品中反映和表现的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由于人类早期阶段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和共通的人性,导致了相类似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反映在文学上(诗歌作品中),便表现出了不约而同的共同之处。
其三,屈原作品长于抒情的特点及成就,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表明屈原在世界上古诗坛是一棵参天大树;而从诗歌体裁形式角度看,屈原诗歌毫无疑问是世界诗歌史上抒情诗早期发达的标志,是世界抒情诗发展长河中第一块里程碑,屈原本人,则毫无疑问,应是世界早期诗歌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抒情大诗人。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查看>>
作者:黄维梁、徐志啸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