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创新和突破,都必须置身在自己的沃土上。靠脚丈量土地,土地才会发出芬芳。文艺创作方法有一千条、一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日前,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在上海分享,作为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也曾是地质队员,持续用双脚丈量大地。
在他看来,作家应该真正深入到普通百姓中,与他们一起生活,心贴心、称兄道弟交朋友,才能写出真正接地气的作品。他走遍了贵州17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2000多座村庄,长期在田间地头深入生活,《莫道君行早》由此从沃土里“生长”出来。
小说讲述了贵州深山中的镇党委书记龙险峰带领贫困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探索,由深度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故事,书写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评论家汪政认为,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避免套路化、模式化或是先入为主式的创作。为此,需要作家踏踏实实地深入生活,了解现实。
在他看来,《莫道君行早》堪称田野调查的一个样本,从中见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国家意志、贵州武陵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设计、因地制宜的脱贫减贫过程、目前农村基层政治与乡村管理。“欧阳黔森几乎没有对乡村进行历史回溯,也没有为此塑造在传统乡土文学中经常看到的长者形象,而是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主题,讲述当下新农村的建设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的所作所为和精神面貌,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农村的现代化的根本是农民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说明了与农村面貌变化一起的是农民的成长,农民的自我教育。”他说。
在评论家贺佳钰看来,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家既要深入生活,书写人民的心声,人民的创造,也要把握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莫道君行早》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塑造了麻青蒿、吴艾草等鲜活新时代农民形象,“面对新的时代潮流,他们一度表现出了逃避、软弱、不适应,但面对脱贫致富的终极梦想,最终实现了转型,他们的转型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转型的缩影。作者没有把他们脸谱化,而是充分地表现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人物形象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这是对新时代乡村书写的新贡献。”
“反映乡土中国及其历史面貌和变迁的当代乡土小说,在与时俱进的潮流中占据前沿位置,并成为观察乡土社会的一扇窗口。推窗远眺,当下乡土小说这一领域中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像不断翻新的土地,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创作景象。”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颜同林曾评价,张扬现实主义美学,并以贵州高原和山地环境为美学据点的同类长篇小说中,《莫道君行早》彰显了新时代“新山乡巨变”中乡土的觉醒与复活。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