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东墙白茫茫,西窗口头姐等情郎来笃窗,三更不见情郎到,等到五更泪汪汪。”伴着悠扬灵动的音乐和一口吴侬软语,在江南地区颇有知名度的民谣《等郎》响彻上海音乐学院的小礼堂,但你能想象,唱这首民谣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留学生吗?
今天下午,历时四周的“2019上海暑期学校—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乐项目”“2019一带一路艺术文化人才培优”两个国际项目正式迎来结业仪式。43名来自俄罗斯、韩国、芬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留学生拿起中国的二胡、大鼓等传统乐器,亲身演绎了《巴蜀之画》《良宵》《龙腾虎跃》《我爱你中国》等带有浓浓中国风的音乐作品,生动展现了学习时期的所学所感,并用音乐艺术阐述自己理解的“中国故事”。
课程结构丰富,展现“立体”的中国音乐和文化
记者从上音了解到,今年这两个项目邀请了众多专业领域的音乐演奏家和教育家为留学生打造集教学、欣赏和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课程,包括大师公开课、艺术辅导课、专业指导课、专题讲座、文化体验课程及交流汇报音乐会等。
大师公开课上,资深专家和青年教师通过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声乐、中国钢琴作品、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绘声绘色地向留学生讲述了中国音乐文化。
在以往民乐课、工作坊的基础上,此次项目又增设了中国民乐室内乐及中国民族打击乐等重奏课程。课堂上,学校中国民族音乐系及现代器乐打击乐系的中国本科同学还与留学生一同演奏、切磋。
在文化实践方面,留学生们参与了加美兰打击乐实践课,并且在上海戏剧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戏曲比较课程中,尝试学习了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观摩课上,敦煌古谱音乐会、钢琴系艺术实践、现打系实践、管弦系实践、指挥系实践等课程更让留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音乐文化领域。
为了进一步丰富留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家还走进了中医药大学医药博物馆,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之后,大家又前往扬州和苏州,走访了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水乡,参加了包括中国茶道、书法、绘画、剪纸等活动在内的中国文化体验课程。
搭建平台,共享世界音乐文化
除了感受“音乐中的中国味”“文化中的中国味”,学校还开设了多元的音乐课程,立体展现世界音乐文化。
比如,民歌系列课程带大家领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宏伟民歌盛宴;世界音乐文化系列课程细细叙述了东南亚当代音乐文化、内亚以及其他地区的双声音乐、哥伦比亚声乐与钢琴室内乐作品;文化比较系列课程则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老师执教,为大家讲解《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戏曲的比较》和《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文化比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一个月的学习后,留学生们在学院论坛课程中展示了自己国家的音乐文化,内容包括俄罗斯、意大利、东南亚、北美、非洲的特色民族音乐。大家通过运用多媒体、乐器、声乐等方式,精心准备,积极参与,让世界不同的音乐文明在这里碰撞,擦出火花。
演唱《等郎》的美国留学生苏菲亚有一个神秘的身份,她是电影《音乐之声》中“冯?特拉普上校”原型的后代,在结业仪式上,她特别表达了对这次学习之旅的感谢,因为这两个国际项目的举办,让包括她在内的许多留学生有机会怀着更加开阔的胸怀,认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文明和音乐文化。“中国的音乐文化古老而迷人,既有传统的重量,又充满向前看的生命力。”苏菲亚这样说。
作者:朱颖婕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