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逐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长三角一体化走上了快车道。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模式不同,长三角地区强调的是“一体化发展”。其中,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据统计,全国1.8万个小城镇中,长三角地区拥有近1500个小城镇。然而,长三角地区全国千强镇数量为340个,仅占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总数的23%,体现出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承担城乡之间“蓄水池”作用十分有限。今年夏天,上海交通大学组织教师和学生团队组成了“小城镇的突围与蝶变——长三角一体化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路径探寻”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社会实践团”),开展近一个月的走访实地调研,深度调研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的10座城市,17个小城镇。
在调研过程中,上海交大社会实践团队遵循着“发现瓶颈——分析问题——对策建议——解决方案——效果评价——跟踪监测——持续提升”的工作思路,为补齐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积极贡献智慧。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师生牵头组织了10多场座谈会,走访了十余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并通过面对面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这些第一手材料中,发现,大城市对小城镇的虹吸效应、小城镇之间统筹协作困难和小城镇发展缺乏自身特色等,成为制约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位于核心城市功能区域内部或者边缘的小城镇,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小城镇本地人才留不住,且外地人才引不进,形成了小城镇空心化。对此,实践团提出了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软硬件配套,小城镇主动对接大城市的两条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创新水平,搭建创新创业“双创平台”,吸引人才回流。二是利用同城效应,提供多元职住选择。如通过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的方式,让住在昆山、金山的人也能在上海市区工作。
▲实践团在无锡站火车站举行座谈会,调研高铁车站枢纽对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因为行政壁垒的限制,缺乏统筹协作机制,使得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似的小城镇产业同质化,恶性竞争严重。对此,实践团给出了两条发展建议:一是建立产业联盟,推动小城镇之间资源共享与整合。二是建立一体化绩效考核制度,以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绩效考核目标,推动小城镇之间优势互补。
对于离城市中心较远以乡镇为单元的小城镇,由于优质资源的聚集性相对较差,缺乏优势竞争力,导致盲目借鉴简单模仿,自身发展缺乏特色。对此,交大“长三角一体化社会实践团”建议,一是深入乡镇腹地,融合地域元素;二是挖掘人文历史,融合文化特色。如充分利用“特色小镇”、“现代田园综合体”等空间载体,融合乡镇元素和当地文化,走内涵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实践团还创建综合评价指数,探索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深入了解了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的基础上,上海交大“长三角一体化社会实践团”师生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先进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教训,遵循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了包括人口、科技、文化、教育、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七个维度的长三角一体化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模型。
同时,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实践团从经济发展、城镇活力、可持续发展、特色培育、文化彰显等角度出发,建立了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
该指数的提出,不仅可用于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可用于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的检验,从而为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指引。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在上海金山区山阳镇挂牌成立。在山阳镇镇政府的支持下,该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模型和评价指数的试点应用工作。上海交大“小城镇的突围与蝶变——长三角一体化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路径探寻”社会实践团将在此社会实践基地持续地进行跟踪监测工作,不断地完善上述模型和评价指数。
作者:卢思语 徐峰
编辑:沈湫莎 姜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