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最好的教育,教最棒的孩子。在日前由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主办举行的2019教育世家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上海青浦世界外国语幼儿园园长王茜、脑科学专家洪兰以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等多位教育家的知名专家,围绕目前家教领域存在的痛点、盲点,作了分享。
这次到论坛做演讲的嘉宾中,有一位“网红奶奶”,在学龄前孩子的父母中有很高的威望,她就是台湾教育家、脑科学洪兰教授。
洪兰此次重点分享了孩子的大脑和行为的关系。现在,不少父母对孩子没有耐心,动辄“吼娃”,有人还吼成了习惯!洪兰则用一些科学实验告诉孩子父母:你的大声吼叫,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伤害。为什么对孩子说话要轻声细语?这不仅是个人的修养,还是科学育儿的一个关键。
来听听洪兰教授的演讲片段——
我1969年去美国读书的时候,奥斯汀大学发生了一次枪击事情:有一个功课很好的年轻人,突然拿着枪跑到钟楼,去扫射底下的学生,结果死了很多人。最后警察去抓他的时候,看到他书包上有一个条子。他说,请务必解剖我的大脑。很奇怪,为什么要解剖他的大脑呢?原来,他的前脑长了一个瘤。从这个事例我们就可以知道,前脑病变是会影响孩子的。
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功课突然一落千丈,通常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家庭发生变故,比如父母亲吵架,要离婚,有人来讨债等等。家庭突然发生变故,会孩子影响孩子学习。
第二,在学校受到了霸凌,被人欺负了。比如,有人上课给他传个条子,说“下课厕所见”,或者问“昨天跟你讲的两百块,有没有准备好”。这样,孩子也没有心读书了。
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那么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比如,大脑发生病变了。
所以我们今天讲一下大脑跟孩子的行为关系。大脑里有一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听觉皮质。听力在人的胚胎大约七个月时就成熟了,且是最后离开身体的感官。有的老人家最后弥留之际,最后一口气不肯咽,要等远方的孩子回来,说“爸我来了”,他的眼睛才会闭上。所以,听力是最后离开身体身体的感官。
我们做实验发现,在89分贝以上环境下长大的白老鼠,跑迷宫的速度比较慢。切开老鼠的大脑看,这些老鼠的神经比较稀疏。这就说明,噪音会降低孩子的IQ。
所以,我们尽量要跟孩子轻声细语,不要让孩子处于很嘈杂的环境。
因为在实验上发现,处于121分贝的环境中七秒钟,听神经细胞就死亡了。121分贝,就是喷射机起飞的音量,所以,在机场工作的人员都戴耳罩。现在各位要注意,现在什么KTV、卡拉OK,或者是像歌星的演唱会,分贝都到140分贝,大家真的要小心。
所以,家长也不要对孩子大声吼叫,一开始他会吓一跳,后来就有听没见了,会受到很多伤害。所以,与其大声吼,不如让你的声音小小的,孩子就知道你要讲什么。父母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很恐惧的。对于孩子真的要轻声细语。
现在要当心的还有iphone、IPAD等电子设备。孩子睡着了,它们还会一直轰炸孩子的听觉神经细胞。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眼睛很重要,可孩子的耳朵好像没有什么人去保护。我们一般听电话是300到3000赫兹,你会发现聋人讲电话好大声,因为他自己听不见。所以你看到一个人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表示他的听觉越来越损坏了。
现在,很多人40岁时,4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就听不见了。而且,通常我们看到重听的人,都有忧郁症,因为要跟人家沟通,牛头不对马嘴。有人说可以读唇嘛。告诉大家,外文可以读唇,中文不行,因为中文是声调语言,四声不在嘴型上。举个例子,爸爸看报纸吃包子——报纸和包子是同一个嘴型。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耳朵。
作者:樊丽萍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