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个哈佛研究生正在改写关于一种人类情绪本质的历史。
这个情绪,叫做愤怒。这个研究生,叫做 Jean Briggs(1929-2016)。
大学时代,Jean Briggs 曾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圈的东部以及中部对因纽特人(因纽特人是居住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兰地区的原住民)进行田野调查。后来,学会了当地语言的 Briggs 还编写了包含3.4万伊努克提图特语(北极因纽特人的语言)词汇的词典。
在34岁的时候,Jean Briggs 来到了加拿大西北部,位于哈德森湾的西北部的北极冻土区域。这个地方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没有网、没有路、没有超市和热水,冬天的气温只有零下40摄氏度左右。
不过,这里还是住着人类——因纽特人。
这些因纽特人自称 Utkuhikhalingmiut,他们是9万平方公里内唯一的居民,也是居住在美洲大陆最北端的因纽特人。他们靠打渔、打猎和贸易为生。他们的主要食物是鳟鱼和白鱼,有时吃一点驯鹿肉。
▲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因纽特人在准备海豹肉
在1970年发表的著名论文中,Briggs 写道,她说服了一户因纽特人“收养”她,“让她活下去。”同时,Briggs 许诺要和其他因纽特女人一样,准备生火用的桦树枝条、缝制冬衣、剥鱼皮炼制鱼油、取水泡茶、烙饼。她和这些因纽特人一起生活了17个月。
在她撰写的再版了至少18次著作《Never in Anger》(永远别发火)中,Briggs 追忆了她往昔对因纽特人的观察。
从不发火的民族
▲加拿大努纳武特的一个穿着传统服装的因纽特老人
根据这段经历,以及前前后后对因纽特人的研究,Briggs 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因纽特人从不发火,尤其不对孩子发火。
在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的采访时,Briggs 回忆:“他们从来不对我发火,即使他们经常生我的气。”
Briggs 和因纽特人各自都有一万个生气的理由。
▲因纽特人的冰屋
Briggs 感到,和自己给领养父母家庭带来的好处(比如去城里采购时她添置的一些食品等物资)相比,自己给他们带来的麻烦更多,因为她干活笨手笨脚的,养母常常看不下去直接帮她把活做掉了。
再有,在因纽特人迁徙的时候,雪橇上放的东西通常只到膝盖这么点高,但是人类学家 Briggs 却有大包的笔记、录音带,满满当当堆到了人的肩膀,造成的负担可想而知。
而 Briggs 也很难适应因纽特人的生活,在扮演养女的同时还要兼顾人类学家的研究,冲突不可避免。
比如爸爸 Inuttiaq 在家的时候,冰屋里冻到几乎无法写字,因为早上爸爸要进进出出,冰屋的门总是开着;到了下午,爸爸又要泡茶煮狐狸肉,冰屋里充满了水蒸气,濡湿了纸张,而热气还会让冰屋融化,雪水滴在 Briggs 的打字机上,使她无法工作。
▲加拿大努纳武特的3个因纽特男人
然而在 Briggs 和因纽特人生活的一年半时间里,她注意到因纽特人从没有对她,或是对别人发脾气;对于因纽特人来说,哪怕显示出一点点受挫折或者愤怒的样子都会被认为是懦弱、幼稚的表现。
比如,有一次有个因纽特人把一壶正在煮的热茶踢翻了,流出的热茶正好浇在了冰屋的地板上,让地板融化了。不过,在场没有因纽特人表现出任何不满的情绪。犯了错的家伙平静地说:“太糟糕了”,然后起身又泡了一壶茶。
还有一次,刚刚编好的钓鱼绳索第一次用就断了。要知道编织一根钓鱼的绳索要花上好几天时间。这一次,也没有人发怒。现场的人冷静地说:“把它重新编一下。”
但不会生气并不表示因纽特人没有情商,或是对他人很冷漠。Briggs 说,因纽特人对别人情绪的觉察非常敏感,但是他们却不会直接训斥别人,顶多在背后开开玩笑。
▲加拿大努纳武特的一对因纽特夫妻以及另一个因纽特女孩
只有小孩子才可以发脾气
和淡定的因纽特人相比,Briggs 简直就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狼孩。虽然在耳濡目染之下,Briggs 也想要控制自己的愤怒,但是“我控制情绪的方式非常粗劣,考虑很不周全,而且我很容易感情用事。我的行为常常有点反社会,比如我会生闷气,常常爆发,或者做一些因纽特人从不做的事情。”
▲穿着传统因纽特服装的因纽特人,左边用海豹皮制成,右边用驯鹿皮制成。
每当 Briggs 生闷气的时候,比如一个人在苔原上乱走,或者用屁股对着大家躺着看书时,爸爸 Inuttiaq 就会给她讲发脾气的后果:魔鬼会用人的脾气来生火。
Briggs 说,因纽特人把吼孩子当成特别丢人的事,因为这表示大人自己在闹脾气,把自己拉到了孩子的水平。点我查看,吼孩子骂孩子如何让孩子的大脑受伤变形。
▲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因纽特儿童
她说,因纽特人允许6岁以下的孩子尖叫发火,或者大哭大闹,但是从孩子6岁起就要学习控制脾气。因纽特人认为,6岁以上的人应该具有一种叫做 ihuma 的品质,也就是理性、自控力和意志力。
白人发脾气的行为,会让因纽特人耸耸肩,或者大笑一场。在这些因纽特人眼中,白人又吵又没有理性,脾气还差,好像是狗狗的后代一样。
不仅是愤怒,因纽特成年人也不常表现出其他极端情绪,比如过分的依恋、爱意和悲伤。Briggs 发现她从没看到因纽特夫妻亲吻、拥抱,也没有看到父母对年长的孩子表达这些包含温情的动作。
▲1929年,阿拉斯加诺阿塔克的一对因纽特夫妇和孩子。
流泪也被视为不太成熟。重逢或者永别时,成年人之间仅以握手示意。Briggs 甚至写道,一个14岁的少年因为重病的父亲要被直升机送往医院而泪流满面,他的姐姐却和别人取笑他的幼稚。
角色扮演游戏
在 Briggs 心头悬而未决的一件事是,因纽特人是如何让爱发脾气的小屁孩学会大人的控制情绪的方式的呢?
1971年,她找到了线索。
▲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因纽特妇女背着孩子钓鱼
当时,她重回北极,在一片砾石密布的海滩上漫步。她看到一个年轻的因纽特妈妈带着她那大约2岁的儿子在海滩边上玩耍。
妈妈捡起了一块石头交给幼子,接着说:“打我啊,快!用力打我!”这一幕让 Briggs 记得很清楚。
小男孩拿起了石头砸向母亲,母亲叫了起来:“啊呀,好痛呀!”
Briggs 感到莫名其妙,于是停下来观察他们俩。她终于弄明白了这位母亲的意图:她正在教育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而这是 Briggs 从未见过的方式。
在1998年出版的《Inuit Morality Play》(因纽特人的道德游戏)一书中,Briggs 记录了她对一个3岁的因纽特小女孩 Myna Ishulutak 长达6个月的观察。这家人允许她近距离研究小 Myna 的日常生活。
Briggs 借助这次机会完整地记录了如何让因纽特小朋友获得冷静头脑的育儿法。
她描述道,如果孩子打人或者发脾气,因纽特家长不会揍孩子,也不会训斥孩子,他们会先等孩子冷静下来,然后在孩子面前,家长扮演孩子,一起把刚刚发生的事情的前因后果演出来。
▲因纽特母亲和孩子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采用的是调皮幽默的语气。这场真人秀会以一个问题起头,调动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如果孩子打了人,妈妈会假装受害者,问孩子:“你为什么打我?”
如果孩子重复之前的行为,打了妈妈,那么妈妈也不会对孩子大吼,而会说:“哎呀好痛啊!”
接着,妈妈就会问孩子一连串的问题,比如“你难道不喜欢我吗?你是小婴儿吗?”
家长时不时地和孩子上演这出模仿秀,直到孩子最终不再在这类模仿秀里打妈妈为止。Briggs 认为,“扮演游戏的目的在于教会孩子感受他人的体验,从而让孩子获得理性思考的能力”。
假想的怒火
▲一个因纽特小孩
除了重演暴力事件,因纽特成年人还会经常用假想的矛盾激怒孩子,或者问他们刁钻的问题,在孩子产生愤怒、嫉妒等恶意的情绪时,通过角色扮演来教他们如何冷静下来,如何学会原谅和慈悲。
比如,因纽特人会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杀掉你的小弟弟?”“你为什么不去死呢,这样我就可以穿你的新衣服了。”“你妈妈要死了,你看她把手割破了,你要不要过来和我住?”
不过,大人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语气是轻快幽默的,而大人也从来不会给孩子确定的答案,或者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道德观,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Briggs 写道,这是因为因纽特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态度是,“没有什么事情有永恒的答案”。
▲Briggs 搂着一个因纽特小孩。
例如有一次,3岁的 Myna 坐在 Briggs 的腿上玩耍。她的妈妈问她:“Yiini( Briggs 的因纽特语名字)是不是好人?”
Myna 回答:“是啊。”
妈妈:“是吗?你不知道她是个白人吗?你知道白人会骂人吗?你知不知道她会回到她的国家,你会跟着她走吗?”
小朋友一下怔住了。
妈妈继续问:“Yiini 是好人吗?”
Myna 皱起了鼻子:“不是!”
妈妈:“你说她不是好人?她难道不喜欢你吗?那她还给你喝茶,给你烙饼和果酱吃。她不是好人吗?”
Myna 回答:“不是!”
妈妈笑了起来,并不去纠正孩子。
▲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因纽特女孩背着妹妹
但是如果孩子被问题吓到了,大人就会安慰他们,“我开玩笑的啦,来喝点茶。”
在1994年的发表的名为 Why Don’t You Kill Your Baby Brother?The Dynamics of Peace in Canadian Inuit Camps 的论文中,Briggs 解释道,因纽特人从这些道德游戏中体会到了愤怒和暴力带来的后果。
此外,因纽特人还常常通过和语义相反的语调来训练孩子体察他人意图的能力。比如用温柔的声音批评某个行为(“真是个淘气的孩子啊。”)或是用讨厌的语气表达喜爱之情(“啊呀你臭死了。”)
不少儿童发展研究者很赞同因纽特人的育儿方式。
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 Peggy Miller 表示:“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只知道别人会让你生气,但是这类扮演游戏会教你思考和保持理性,”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专注于情绪研究的美国东北大学的心理学杰出教授 Lisa Feldman Barrett 也非常赞同因纽特人的情绪管理教育:“如果你在生气的时候才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就太难了”,但是如果你在不生气的时候练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会容易很多。
她说:因纽特人的这些育儿法“能够重塑你的大脑,让你更容易进行情绪转换。”
因纽特父母脾气好,主要是因为不用辅导孩子做作业。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永远别发火》、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