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共生课堂”邀请了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陈春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知名心理创伤与危机干预专家徐凯文、方所文化集团董事长兼创始人毛继鸿,这四位不同学科领域的讲者,围绕数字化的生存之道——共生协同、共生共赢、产业升级和心灵升级、文化引领城市未来这四大主题,诠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技术、个体、城市和企业如何面对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不确定性让传统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传统企业如何打破边界,扩展生存空间?
陈春花说,有两个重要的选择,一个叫共生,一个叫协同。
她建议,企业家要做四件事——真正理解产业共生逻辑;真正理解今天要为顾客创造的价值;真正理解组织是一个整体;真正理解共生型组织要形成广泛的协同。
她举例说,小米的连接范围非常高,它的创新有这么多人帮助,它的设备连接了这么多设备。“我特别关心的是,美的、小熊电器、康宝等等家电企业未来能连接多少设备?当企业能够广泛连接就有新的空间出来。而在组织层面,一部分人单独创造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数字化时代需要共生型组织。”
陈春花说,共生型组织有四种境界,那就是共生信仰、顾客主义、技术穿透、“无我”领导。
一定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真正用技术帮助企业发展,最后要有“无我”概念,一个真正的领导要让所有跟你相关的人有所作为,而不是你自己有所作为。
除了共生以外,陈春花认为组织需要获得协同效应。其中,协同管理要进行企业边界的重构,如今讨论企业边界时,核心就是组合要素后,效率比别人高还是低,如果组合要素后,企业效率高而成本低,即企业有边界,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大规模协同还基于建立更广泛的信任。
这其中,企业要转变理念,要有互为主体的价值。比如:你和你的供应商,是因为它让你更有竞争力,这就是互为主体。企业如何做到内部协同?
“企业做内部协同记住一句话:有人负责,我配合:没人负责,我负责。”陈春花解释,内部协同最重要的就是怎么认识对责任的承诺,而不是对权力的拥有。数字时代企业更要加大组织外协同。
商业的竞争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如何建构企业的生态系统?协同合作,创新生态系统
过去的市场竞争是企业和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则转变为类似的企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如何建构企业的生态系统?李培根表示,用户是生态系统创新的核心要素,过去制造企业的研发模式是线性的,而数字智能时代有的企业的研发模式是迭代式,即不断与用户进行交互;过去是先有产品再找用户,现在先有用户再有产品。“一定要从单纯的产品思维进化到系统思维,即把产品放在更大的系统或应用场景中去考虑。”李培根说。
李培根用自身经历告诉了企业家,开放姿态培育自身生态系统是决定企业发展高度的关键,他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以前学校与华中数控合作,以前我们做数控系统有些东西不开放,第三方用户很难在系统上做软件开发。现在明白应该对用户开放,让他们也赚到钱,我们的生态就繁荣起来了。所以大家在这方面尽量要有一个开放的思维,有时候要让别人赚钱。”
· 心灵升级与产业升级密不可分
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变幻莫测、风云涌动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突破企业瓶颈、超越自我?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起?其中,人的角色地位不可忽视。
北京大学副教授、心理创伤与危机干预专家徐凯文给出独到见解,他认为心灵升级是企业升级乃至社会发展中被忽视却是迫不容缓的部分。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过度倡导消费主义、商业主义、个人主义,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心灵的缺失、自我的迷失,以致偏离初心,忘乎所以。而纵观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从心灵健康和收获幸福感的角度出发,徐凯文认为,人生的重大战略是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进而提升仁爱、智慧、胸怀和能量的层面,这也是企业最根本的战略,突破自己的瓶颈和天花板。
徐凯文表示:“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能够与用户、客户、消费者建立心与心的链接,才是企业的软实力,因而也是企业战略真正的硬实力。”而这份初心必须是美好的、利他的、真心对待的,尤其是利于滋养他人心灵的,才能建立起牢固的信用体系,企业才能经久不衰。
· 文化力引领城市未来
这个时代赋予文化特殊的使命,不仅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力,更是引领企业发展、转型、壮大的重要力量。城市发展与文化产业彼此共生,深度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渊源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共生课堂”作为汇聚各领域顶尖学者的知识盛宴,已成功举办多期,云集了陈春花、闻玉梅、王蒙、林建华、龚克、李四龙、段永朝、李桦、杨震、郑培凯、魏炜等十几位来自企业管理、生命健康、文学、教育、人工智能、历史等领域的学者们,用闪耀的思想,照亮每一位前行的求知者。
作者:杨萍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